节日是人类特殊的时间标记。如果人生是一株竹子,那么平常的日子就是最平滑的竹筒表面,而竹节则更像节日一般凸起,显得十分特别。平常日子可以得过且过般滑过,节日便需要特殊对待。因为,节日可以让时间独具意义、生命更富价值。春节作为“年节”可谓是节日中的翘楚。
春节——传统农历新年,是中国的节日,更是全球华人,乃至同属“汉字文化圈”的国家与民族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它不仅承载着华人共同的民族文化记忆,也传承着属于东方的独特人文情怀。
作为一个节日,春节缘起于古老的蜡祭(又作腊祭),是先秦岁末祭祀百神活动的演化,在中国传统节日系统中,它也是最古老的。而“春节”这一名称却不过百年有余,难怪有许多学者一直倡议,作为岁首新年,应拿回“元旦”之故名。然而不论称为“元旦”抑或“春节”,千百年来华人对它的感情从未减少。究其原因,在于其特殊的主题——辞旧迎新。
告别旧岁,迎接新年——春节不是一个日子,而是一段节日。俗话说“忙年”,如此一个忙碌的年节,从腊月初八(腊八节)就开始了,民间有“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的童谣。而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年节活动则从农历小年(北方腊月二十三,南方腊月二十四)开始。民谣唱到:“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白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一首歌谣,虽难以道尽忙年之种种,却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在忙碌而喜悦中,中国人对于过年的憧憬。除夕之前的各种准备都极富“辞旧”的含义,人们忙碌一整年,在新年到来之前,全家上下进行一次大扫除,这不仅是清洁卫生的需要,而且还有“驱除邪祟”的意义,它保留了上古时代人们对于平安幸福的最原始追求。
除夕守岁,是千百年的旧俗,“度过一夜便是一年”的奇妙感只有在新旧交替的春节才能体会。因此,无论年女老少,全家人围坐一处,共同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这种意义不言而喻。守岁可不是干坐着,过去可以“围炉夜话”,如今的活动则更丰富。大年初一,是新年第一天,逢人互道“过年好”。小孩子们最开心的是可以领到长辈们给的“压岁钱”,钱不在多,寓意平安。从初一到十五,则属于年节的“迎新”、“庆新”之范畴。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庆祝活动,尤以初五“迎财神”与元宵节“观灯”最为热闹。正月初五,喜迎财神,是民间开市的需要,商户们在新年讨个头彩,寓意财源滚滚,大吉大利。而年节最后一个高潮则是元宵节,所谓“过完十五才算过完年”。封闭了半月的人们,在这一日外出游走,赏花灯、观社火、走百病,闹热非凡。在传统文学作品中,元宵节笔墨甚丰,无论是戏曲中李益与霍小玉的偶遇,还是辛弃疾的千古名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都将这一节日赋予了爱情命意。
过年要有“年味儿”。这味道不仅是团圆、喜庆、吉利、幸福与热闹,更有那些尝不尽的美食。提到春节,就会想到北方的饺子、南方的汤圆。虽呈现出南北风土与文化的不同,却有着共同的年节意义。饺子,谐交子之音,是北方人过年守岁的主食。饺子的制作,更由家人共同合作完成,也象征了团圆旨意。汤圆则更不必说,圆圆的形状就已将中国“尚圆”之审美与节日之“团圆”完美地结合一体。中国人在饮食方面十分讲究,不仅重其色香味,更赋予其美好的意义。在春节美食中更是如此。如韭菜馅儿的饺子,象征幸福长久;年夜饭必有的鱼、鸡,则取年年有余、大吉大利之意……年味儿是春节美食让我们味蕾幸福的满足感,也是忙碌一年的人们,在这一节日里亲人团聚,互道亲情,在冬日里拥有同家人在一起最温暖、最幸福的享受。
中国人纪年不同西方,不仅有抽象化的天干地支,更有年节的吉祥物——生肖。华人互问年龄时,一般不直接问具体出生年,而是问:“你属什么?”2016年是农历丙申猴年。猴子是与人类接近的灵长类动物,天性聪颖活泼,不仅文艺作品中常见,也是孩子们的最爱。《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就是一只猴子。而这个神猴,拥有七十二般变化,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这种超越想象的神奇,是我们对他喜爱的原因之一。而另一方面,他有勇有谋,是正义的化身。他保护玄奘西去取经,一路除妖降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又是一个励志坚韧的形象代表。孙悟空作为一个经典形象,是享誉全球的Monkey
King,必然也是猴年越不过的话题。
又是一年“春”来到。克城早春虽白雪皑皑,但依旧挡不住春的脚步。虽在异国他乡,相信克城的华人朋友也一定在为即将到来的农历新年忙碌着。平日里,背井离乡的同胞或许素昧平生,但共同的节日会使我们更近,因为我们有一样的文化血脉。2月20日(正月十三),让我们一起相聚CSU,踏着春的脚步,同享新年盛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