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近年常有機會回國,在美國也常碰到新的中國人面孔。與同胞交談中,發現當今國人在破除迷信之餘,心底卻渴慕得着一份崇高的信仰,尤其是知識份子。想當年自己在學子階段,也曾暗暗觀望,苦苦思量,想從各種學説、主義、和宗敎的洞察中理出一份爲自己量身訂造的生活信仰。
人活在世上怎能沒有信仰呢?人與生驅來,就有一個器官叫做“信心”。人每天起居飲食的運作,都在“信心”的批準下進行。那些失去“信心”的人,凡事疑神疑鬼,臨床心理學診斷爲“多疑症”,是人不正常的一種精神病態。
按韋伯斯特英文字典解釋“信仰”(faith)一詞,有以下幾種含義:1. 不提出疑問、不求找出證據或證詞的相信;2.
對神和宗敎信條不提出疑問的相信;3. 一個宗敎或其理論體系的信仰;4. 對任何事物的相信;5. 絶對的信靠、賦予信心、或信賴;6.
對某人或某事的效忠。
當我們與人對語“信仰”時,若不弄清楚以上的字義,交流中常會出現固障,對熱心向人傳講福音的基督徒尤其要注意。當一個未在基督里重生的人向基督徒提出羨慕別人的信仰時,基督徒要留心聽到對方想追求的“信仰”含義是什么。假如我自命爲一位信仰的追求者,想從各種學術、主義、和宗敎中洞察出一份爲自己量身訂造的生活信仰,我對“信仰”的定義很可能是在以上第4和第5的字義解釋中。我的興趣不在知道基督敎的敎義或信條,我需要的幫助,是得着頓悟,瞭解自己爲什么羨慕別人有信仰,爲何自己會“暗暗觀望,苦苦思量”?
筆者曾在與信仰追求者的對語中留意他們的心聲,發現在不便吐露私隱下,大體所言如下:
“我四周滿是在生活壓力下力不從心的人,他們在壓力下久了,就出現憂鬱症病態。我感到自己力量微弱,很難幫到他們。我雖然平常生活很忙碌,內心卻有孤單的一隅,安靜時心思就被困其中。我看到有信仰的人生活有方向、有動力。我希望自己能找到信仰,從弱者群中超越成爲強者、助己助人。我於是尋求瞭解不同的信仰,用一己的衡量過濾,把自己認爲對己生命有益的內涵留下吸收,目的在自強更新,爲自己的生命(精神與物理)建造一個隱形的健康‘養生園’來滋養自己這個有限、步向死亡的生命。”
我年輕時是憂鬱症病患者,有四年落在黑暗的憂鬱深淵中,再花了四年從深淵中爬出來,整整八年活在一個感情與生活隔離的孤寂中。那是在靑少年時期,內心行屍走肉的日子終于走到死亡的邊緣,幸虧找到基督敎的信仰,否則今天不會在這里與信仰追求者分享。
我很尊重這些信仰追求者,他們在竄軛的命運下不甘低首,爲自己、爲別人尋找希望的亮光。他們意識到死亡的陰影,他們不甘心被命運壓迫變得軟弱無力。他們有大志要當強者推動生活,他們希望找出生活的方向。我對生活的經歷已超過六十個年頭,髮現人對信仰的追求有三種,一種是人從各種主義、學説、和宗敎的洞察中嘗試找出一份爲自己量身訂造的生活信仰;另一種是皈依一個宗敎或其理論體系的信仰,是絶對的信靠、賦予信心、或信賴的生活信仰,無法量身訂造,只能投入適應。還有一種是理想主義的信仰追求,願意爲人間的某種思想體系獻身效忠。
對於追求第一種信仰的朋友,我會吿訴他那是一個虛幻無休止的追逐;因爲細想之餘,你會發現在你蒐集過濾各學術、主義和宗敎的部分內涵後,你還得把它們整理,編制出一個信仰的系統來鞭策自己生活。這不就像孩子希望自己當媽媽來喂養自己嗎?自己旣然只是孩子,如何能當媽媽?若眞的能成了媽媽,也就無需再去撫養這個不再存在的孩子了。人若不停四處尋求吸收,選擇自己能相信的事物,他只能説,自己嘗試爲自己建立一套主觀的信仰系統。他永遠是活在主觀的“生活信心”中。除非他感到自己是個“孩子”,需要依靠比自己強大和聰明的外來幫助,他才會考慮選上一套客觀存在的宗敎理論體系,或一套客觀偉大的思想主義去跟隨。
皈依一個宗敎信仰,就要以絶對的信靠和信賴去投入和適應,因爲“相信”的背後是一個不會變動的神和神的約法(信條)。除非人相信這位神是愛他、瞭解他、祝福和引導他的、公義不變動的位格,這個自覺軟弱的人,不會選擇投入去適應一些威脅自己安危的信條。其實,人因爲不能自強,才感到自己軟弱。正因爲不能自強,才需要找個可依靠的大能有力者。聖經説:“太初有道、道與
神同在、道就是
神(約1:1)。起初,神創造天地(創1:1),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創1:27)。面對人的來源這深遠的問題,人也只好把
“不提出疑問、不求找出證據或證詞的相信” 拿出來。聖經説:“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希11:1
);又説“人非有信、就不能得 神的喜悅。因爲到 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 (希11:6)。
人要追求一個宗敎信仰,先要知道自己爲什么追求。宗敎的信仰牽涉到對象的敬拜,若敬拜的對象不是眞道,就必是假神。到底有沒有眞神的存在?神的定義是什么?神與人又有什么關係?人活着是爲隨意的今生還是爲永恆作準備?聖經對這些問題都給了清楚的答案。眞道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能起降服與引導的作用。耶穌説過:“我就是道路、眞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沒有人能到父(天父)那里去。”(約4:6)追求基督敎的信仰,就要追求認識和察驗耶穌。不是先從理性出發,是先從信心出發。要先假設耶穌就是眞理、是神的道,然後察驗印證這假設有沒有錯。在神面前,人若不先假設有神的存在,而以自己作爲衡量神存在的尺度,人就看自己比神高一籌。一個眞誠的信仰追求者,要認識自己的渺小與無能,才有機會邂逅眞道。對持着謙卑的信心來尋找上帝的人,耶穌曾這樣應許過:“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太7:7)
有人追求一個宗敎信仰作爲手段以達成自己心中所想得着的東西。這種追求,不是爲要認識邂逅眞道,而是爲要利用宗敎。這樣做的人很容易落在自欺的迷信和被邪靈欺騙的黑暗中,因爲這種信仰的敬拜,往往有賄賂的不正當動機。這樣的敬拜請不到正直的神明,卻引來不少務充的邪靈。
有人追求一套客觀偉大的思想主義視之爲烏托邦,這就是爲什么一國中有不同政黨的出現。信仰一個主義不錯能爲人帶來生活的動力,但不一定帶給追求的人幸福和快樂。追求者沒有敬拜的對象祝福他,只有視死如歸的信念陪伴向着理想定睛邁步,他們爲着烏托邦的信念努力效忠。這等人不錯少會患上憂鬱症,但卻常在失望中等待。筆者認爲最動聽的應許來自耶穌。他説:“我來了、是要叫羊(或作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1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