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華報

主編的話

華報電子版面閲讀下載

刋登廣吿

發行訂閲

招聘職位

聯係我們

 
 
 
 
 
 
 
 
 
 
 
 
 
 
 
 
 
 
 
 
 

 

克城消息

   
 

觀克利夫蘭國際電影隨想

文:浦瑛
 
 

〔編者按〕看了《打工老闆》(原名:中國製造)電影后,想到中國經濟騰飛與像電影《打工老闆》里無數民營企業家,爲中國出口業創造了大量財富。電影放完後,觀衆對張唯導演提出了許多問題,其中包括:是不是美國的企業家讓産品和企業都到中國,美國人找不到工作。現實生活里的工人還是在這么不好的環境里工作嗎?中國老人以後有沒有政府照顧等。觀衆開始關心百姓的生活,一個強大的國家他的百姓生活安定是第一。

     這次國際電影節期間,當主委會得知張唯導演喜歡哈雷摩托車的時候,就請了克利夫蘭有名的設計家David 陪同去看哈雷摩托車,在3月20日,David 還贈送了一件哈雷皮夾克給張唯導演。
      全世界的“中國製造”不僅有驕傲與風光,也有不爲人知的心酸。中國出口業龐大,記得我曾經聽一個國務院發言人説了一段不是笑話的笑話:他有一次出國,他的兒子對他説:這次能不能購買一樣不是中國製造的東西回家,他最後帶來一個籃球回家,兒子説籃球還是中國製造的,他説籃球里的氣他從美國打回來的。
      這次國際電影節,張唯導演説雖然它在克利夫蘭國際電影屆評了一個星,但電影《打工老闆》講述的中國改革開放的那段歷史是眞實的,就像電影最後結局一樣,讓觀衆自己去思考。 2015年3月18-29日在克利夫蘭 Tower City Center 舉辦了第39屆國際電影節,本屆電影節吸引超過10萬名影迷。這是有史以來最多人參與的電影節。這次國際電影節,有中國導演張唯與市場總監Joy帶來了電影名字叫《Factory Boss》中文《打工老闆》。20日與21日連續播放了3場《打工老闆》電影,場場爆滿,這與今天中國的經濟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分不開。

 
 
 

爲期12天的克利夫蘭國際電影節,有來自世界各國400多部電影與60多部紀録片放映,有很多導演製片演員及工作人員,如同電影節的執行董事 Michael Barnett説的話:過去我們想要做得更好,而不是做大,現在我們旣要做得更好,又要做得更大 ,這兩個願望一起並進。
    第39屆國際電影節華語影片《打工老闆》在克利夫蘭Tower City Center 的影院播放了3場,我看了2場,有幸面對面採訪了導演張唯,他也邀請我們一起在東海吃飯,並且陪他逛了他喜歡的哈雷摩托車車行。這次國際電影屆與往年不同的是每一場電影都爆滿,觀衆也提出了許多疑問,座在影院觀看電影《打工老闆》的我,心里有一份喜悅,這是中國政治經濟在世界的地位,人們開始有興趣去瞭解中國百姓的生活。
     這部由導演張唯用了7年的時間,耗資1百萬美元的電影,原名是《中國製造》經審批改爲《打工老闆》,在出國參展之前,原定在深圳播放一場,但經觀衆的要求,播放了10場,場場爆滿,張唯導演在與我説到他的電影的時候有點激動:這部電影在深圳播放後,好多企業老闆表示:這部片子就是講我們的企業,中國的發展離不開民營企業家的貢獻。
     張唯導演自己就是一位民營企業家,他在深圳剛開放的時候,就開始做電子産品,他賺了一桶金。從小對電影有興趣的他,開始投資給其他導演拍電影,沒有一部讓他滿意,最後他放下企業,到電影學院學了4年,自己開始拍電影了,這是他的拍攝的第二部影片。
      由張唯導演、姚安濂主演,深圳市華浩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的電影《打工老闆》是一部依據現實社會事件改編的紀實類影片,影片講述中國玩具製造厰老闆平衡場內員工利益,以及和産業上游外商博弈的精彩故事。故事的創意以及導演張唯對影片主題的大膽表達,該片觸碰了當今中國社會經濟最敏感的話題——中國製造業的危機。導演張唯通過他親身經歷,表達了自己“鼓勵中國企業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一個中國人創造夢想的現實主義理想”。《打工老闆》是一部有不同眞實故事合在一起的電影,故事是眞實的,它講述了西方外商給中國民營企業訂單,價格壓搾,員工罷工到企業關閉的一部爲“中國製造”發出強有力的聲音的電影。
      《打工老闆》是一部文藝片,張唯導演在開始拍攝就預料電影也許不會叫賣,但他的經歷與閲歷吿訴他去做一件自己做夢的事情: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迅猛發展,“中國製造”成爲世界公認的一張名片,而支撑“中國製造”半壁江山的是廣大民營企業。但隨着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蔓延,美元貶値、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許多承接對外加工、依靠廉價勞動力取得競爭優勢的中小企業紛紛陷入困境,大批工厰倒閉。然而,有些民營企業並沒有從此垮掉,經歷了深化改革和轉型陞級後又奇迹般浴火重生。這究竟是爲什么?所有人都在尋求答案。雖然它不一定叫賣,但我覺得人對經歷的過程,人一生中去做一件踏實的事情,這是實現夢想。
     原名《中國製造》 因爲審批後改名叫《打工老闆》 張唯導演表示:“中國製造”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外國人覺得它是一個商品的標籤,中國人覺得它是一個口號,而我覺得它更像是中國社會30年變化的縮影,“中國製造”作爲一個工業符號的背後,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値和文化價値,而且這種價値恰恰又是世界性的。張唯導演自己創業深圳,對民營企業的熟知,選擇拍攝自己瞭解的題材是最眞實的,它會喚起“60後”到“90後”幾代打工階層觀衆的共鳴點。就單説玩具,廣東省的玩具出口額佔到全世界的百分之六七十,但現在這些工厰有百分之九十倒閉了,難道這不是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嗎?原來深圳有四千多家玩具工厰,大的有上萬人,現在只剩四百多家,那么多人都去哪里了?那些老闆現在在哪兒?我經歷過這個衰敗的過程,這也是我願意化7年的時間做一件打動我自己的事情。
      中國改革三十年,中國經濟雖然發展迅速,但一個靠的是出口加工,一個靠的是政府投資。而出口加工由於沒有自己的技術和品牌,靠的只是廉價的勞動力和犧牲環境的代價,賺取的只是微薄的利潤。這樣的經濟模式不但給社會底層的工人帶來了壓力和困苦,而且給許多企業的老闆帶來了沉重的壓力。導演張唯在成爲電影導演之前,曾經也是深圳一家企業的創業者,經歷了“MADE IN CHINA”這一中國作爲世界工厰從輝煌走向衰落的過程,電影吿訴人們,工人和老闆這兩個群體都有自己的難處,有跳樓的工人、也有跳樓的老闆,反映出中國改革人們的背後的痛苦、驕傲與孤獨。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