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華報

主編的話

華報電子版面閲讀下載

刋登廣吿

發行訂閲

招聘職位

聯係我們

 
 
 
 
 
 
 
 
 
 
 
 
 
 
 
 
 
 
 
 
 

 

克城消息

   
 

一篇報道後的感人故事

 
文:浦瑛
 
           2009年11月30日第145期的伊利華報上報道了一位居住在愛克隆的華人音樂家於今先生全家的故事《音樂你我他》,文章中還介紹了於今的父親于忠海老先生。此後一位中國大陸天津的郭新女士在伊利華報的網頁上找到了她父親郭烽明失去聯繫多年摯友于忠海敎官的家人,再此後伊利華報在第181期以《一份華報傳遍天下兩岸送佳音 一篇文章重聚摯友兩家幾代人》爲標題報道了這一感人的故事......,三年之後的中秋佳節,我又收到這樣一份電郵:
 

親愛的浦英,您好!
    您還記得我嗎?幾年前我曾通過您和您的伊利華報找到了於今,他是我父親七十年前的敎官于忠海的小兒子。
     今年是于敎官百年誕辰,又有一位我父親當年在航校的同學楊國威的兒子楊光久通過我的博客找到了我,也看到了那年發表在伊利華報上的《尋找于忠海敎官》。楊光久先生是一位退休高級語文敎師,他爲于敎官百年誕辰寫了一首飽含激情的詩作,也願意繼續爲伊利華報寫些東西。他已將詩作按照我給他的郵箱地址發送您,不知爲何不見回音,我想伊利華報一定歡迎來自大陸的稿件,再次向您推薦楊光久先生和他的稿件。
    中秋將至,爲您及您的全家,獻上最美好的祝福。

您的朋友 郭新

郭新女士和父親郭烽明老先生

 

中國 重慶 楊光久親愛的郭新楊先生您們好!
    很高興我收到您們倆的來信,收到楊楊光久先生的來信及來稿,當日看後十分感動,因爲這份小小的報紙能給您們帶來找回回憶的喜悅,這是對一個辦報的人最大滿足。
     楊先生的文章寫的很好,我們會刋登在下期的報紙,現在本報收到來自中國許多讀者的關注,我們專門開了一個版面給來自中國的寫作者提供她們的作品窗口。
    還有就是我們在美國做一份免費的報紙是承受很大的壓力,更因爲我們這里華人也不多,所以更難,但今天是我到美國23年,我的感受是我對美國沒有多少瞭解,對中國的認知陌生了。


被您們的這份親情感動,請保持聯繫!
感恩祝福! 浦瑛

 

又是一年月正圓,遙祝蒲瑛閤家歡,堅守執着廿三年,再書靑史待明天。
浦瑛女士,你好。
    郵件收到,喜出望外,尤其是在中秋月圓之夜,除了感動,更是佩服。我看到了一個奇女子的耿耿丹心,創業艱難。在中國重慶銅梁土橋鎮(原舊市壩)有一處抗戰遺址——國民黨空軍士官學校第三期(空軍入伍生總隊)。
     1939年,從河南駐馬店、陝西西安、四川成都等地招收的280名飛行學員,在這里進行了爲期3年的學習和訓練。到1942年12月畢業時,僅剩83人。蔣介石和宋美齡親自爲他們頒發了畢業證書和中正劍。在這批畢業生中,有飛虎隊員樊培益(現定居美國)、劉立中、許華錕、吳子丹,有“宋美齡專機”駕駛員盧成柳,有建國之初參加“兩航起義”的伍慶香、杜遠禮。特別値得一提的是,王戈伯、鄒忠等12位同學先後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在幾大航校任敎,爲人民空軍培養了大批優秀飛行員。目前,尙健在的徐世椿94歲(居江蘇泰州)、徐嗣源95歲(居四川達州)、胡景廉(居浙江溫州)……這群人就是一段歷史,每個人都是一部傳奇——“搶救老兵,留住歷史,時不我待”。這是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一個大題材,大文章,大看點。
   感謝你把我們的願望變成了現實,爲我們提供了一個平台,讓我們共同爲父輩,爲三期,爲歷史貢獻我們的綿薄之力吧。

謝謝。中秋節快樂!



浦瑛蒲英女士,您好!
     我是原“國民黨空軍士官學校第三期” 學員揚國威的兒子楊光久。在郭新《爲父輩開博》一文中,我認識了您,知道了《伊利華報·一個充滿音樂的家庭》,知道了于忠海敎官苦難而傳奇的一生,知道了今年是他老人家的百年誕辰。
    作爲“三期”的後代,我想在在抗戰勝利六十九周年之際,爲父輩,爲歷史留下點什么……於是,不揣冒昧地寫下一首《敬禮,以三期的名義:獻給于忠海敎官》,傳給郭新,郭新又原文傳給了與敎官的兒子于光。于光現在中國辦事,約定于九月返美後再與我聯繫。
    我父親比于敎官小一歲,以九十八歲高齡于2012年12月去世。生前曾留下了一些文字。這是老一輩的苦樂年華,是中國靑年在抗日戰爭這個特定歷史年代中的的奮鬥與犧牲,歷史不應該忘記他們!


現將《敬禮,以三期的名義》傳給您,請斧正。
中國 重慶 楊光久 2014年9月4日


    另:一位94歲的抗戰老兵徐世椿就是詩中所説的“陸軍戰士飛上了藍天”句中的原型。他的傳奇令人扼腕,他老人家有一肚子的話想給大家説,確因年事已高,心有餘而力不足,鑒于這種情况,我準備以《心猶在,夢就在》爲題,用第一人稱抒寫這位耄耋老兵的抗戰情懷,寫成後,再傳給您。

 


 

   于忠海敎官              揚國威先生      郭烽明先生(《期歌》作者)


敬禮,以三期的名義
——獻給于忠海敎官

敬禮,敎官:
讓我們以三期的名義!
七十六個春夏秋冬啊。
念念不忘。
八十三個飛行學員啊,
矢志不渝。

在我們的生命中,
跳躍着《期歌》的音符,
在我們的血管里,
奔騰着《期歌》的旋律。
“冒着風暴,
馳向藍天,
任烽煙浸濕了熱淚,
任黑髮披散過雙肩”。

敬禮,敎官:
讓我們以三期的名義!
您的靈感,
羽化成《期歌》的翅膀,
您的才華,
點燃了《期歌》的激情。
“耐不住光明的引誘,
追踪着戰鬥的召喚。
聽呀,是誰唱着慷慨的歌,
看呀,是誰飛過萬重的山。”

敬禮,敎官:
讓我們以三期的名義!
銅梁舊市壩,
我們唱着《期歌》 出操,
“同聲合唱團”一鳴驚人。
成都武侯祠,
我們唱着《期歌》義演,
“同聲合唱團”唱響蓉城。
“飛呀,飛呀,飛呀,
耐不住光明的引誘,
追踪着戰鬥的召喚。
讓我們飛向前,
看光明已在不遠。”

唱着《期歌》,
莘莘學子駕馭着戰機。
唱着《期歌》,
陸軍戰士飛上了藍天。
唱着《期歌》,
劉立中、吳子丹飛越駝峰航線。
唱着《期歌》,
杜遠禮、伍慶香兩航起義歸來。
讓我們以三期的名義,
在您百年壽辰之際,
八十三名學員,
重新列隊,
一如當年:
敬禮!
我們生死與共的兄長。
敬禮!
我們才華橫溢的敎官。

震古爍今,三期英名傳千古,
黃鍾大呂,一曲壯歌照汗靑。
 
 

于忠海敎官

于忠海先生和家人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