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克城消息
|
|
|
|
|
|
新書介紹:改變中國的洛克菲勒基金會
|
|
|
|
編者: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即使是總統也不會被他人天天呼喚名字,唯一這位從16歲開始在東克里夫蘭地區打天下的窮人孩子洛克菲勒,他是一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因爲它擁有美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石油壟斷財團——美孚托拉斯,到本世紀70年代中後期,其資産據保守估計已達50億美元。
洛克菲勒家族是美國最富有的家族。約翰·D·洛克菲勒(1839—1937年)是這個家族的創始人,他也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位億萬富翁。這位美國石油大王把其財富的一半用于慈善事業,他開創的石油王朝在美國的壟斷地位達85年之久。
中國人有句老話;葉落歸根,在全美國奔跑的洛克菲勒,最後葬在克里夫蘭,證明他對克里夫蘭的感情。以下是克里夫蘭的華人馬秋莎博士的書,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改變中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在華百年》書評與大家分享: |
|
|
|
|
一個好的制度發明,往往會給人類帶來巨大進步。股份公司制度,通過資本的募集和公司治理讓人類的工業化、現代化、全球化得以實現,但易助長人類
對財富的貪婪,激發人性惡;而基金會這種制度創新,讓人類共享財富,弘揚人性善:資本在一批有偉大理想和悲憫情懷的智者掌控下,不以營利爲目的,扶貧濟
困,推動科學和民主,促進人類和社會的進步,成爲人類弘善的本源。在馬秋莎《改變中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在華百年》一書中,你對基金會這一制度創新的人類
價値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同時看到一個偉大基金會的要素構成:不以營利爲目的的弘善資本+科學的基金會制度設計+有偉大理想的專業人才。
洛克菲勒基金會改變了中國什么?它是如何改變中國的?它改變中國的意圖是什么?看完該書,你能得到答案。該書大篇幅描述該基金會對醫學關注的緣
起,介紹該基金會對美國醫學敎育、世界醫學敎育的巨大貢獻。同時,他們將當時最先進的醫學科學引進到中國,讓上世紀20年代中國就有了與世界上最先進的霍
普金斯醫學院相媲美的醫學機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西醫人才,更重要的是讓科學思想進入封閉落後的中國,開啓了五四運動的解放思想浪潮,讓年輕一代擁護
“德先生”和“賽先生”。
也許今天來看西醫東漸、西醫取代中醫的功過還需再評價,但該基金會的醫學項目和其後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項目援助,在幫助中國人走出封建泥沼、
接受現代文明方面起到了不可否認的巨大作用。誠如書中所述:“被洛克菲勒人推崇的科學則成爲‘五四運動 ’口號,以北京協和醫學院爲代表的西方‘
科學醫學’被新式知識分子拿來當作改造舊文化的工具了。從文化上看,洛克菲勒人所推崇的當時最新版的西方文化,以及蓋茨通過醫學敎育改變中國的戰略,都對
中國文化産生了長遠和深刻的影響。”
也許,洛克菲勒人所倡導的民主和科學思想對中國的影響,從短期效果看有些南轅北轍。因爲,當時影響中國最巨大深遠的思想還是馬列主義、共産主義
學説,這也是該基金會始料未及的結局:該基金會資助過的人很多後來加入了共産黨,而共産黨的軍隊最後奪取了政權,還在朝鮮戰場打敗了以美國爲主的聯合國軍
隊,以致該基金會黯然離開中國30多年;也因此以洛克菲勒基金會爲首的基金會,在美國上世紀50年代麥卡錫主義時期,遭到美國國會的“里斯及考克斯調
查”,罪名是“基金會的活動滋長了左派思潮,直接、間接地幫助了共産主義,因而危害了美國安全”。雖然該調查最終並沒有處罰基金會,但我們可以看出基金會的理念和項目援助有些時候是可以超越美國的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的,具有了更多的全人類色彩。
歷史往往吊詭,洛克菲勒基金會上個世紀改變中國、要用美國的意識形態佔領中國領導人物大腦的目標沒有實現,但是隨着中國改革開放,大量的中國留學生
到美國接受敎育,蓋茨曾經的目標:“用西方的道德和科學將一大批有爲的中國靑年培養爲未來的領袖”,在他身後近百年的今天差不多實現了,不僅現在每年我國
赴美留學的學生高達十幾萬,還有很多政府官員被派到哈佛、耶魯等名校學習,也許這不是洛克菲勒基金會對中國的改變,而是中國與西方社會百年文化博弈後對人
類終極價値的重新認識和復歸。
馬秋莎很善於用史學和文學結合的手法刻寫人物,她筆下的幾位洛克菲勒人令人印象深刻:他們是職業基金會工作者,但是在該基金會的偉大歷
程中發揮的作用如同洛克菲勒先生的捐資一樣偉大而不朽,如導引老洛克菲勒開始由“零售慈善”改變爲“科學慈善”的公益事業引路人弗里德里克·蓋茨,他是洛
克菲勒基金會的總策劃師,也是將醫學科學作爲該基金會主要資助方向及在中國開展醫學資助的主要倡導者;直接操作北京協和醫學院項目的官員顧臨,他對協和醫
學院發展有重大貢獻,但最後因與美國總部的矛盾導致被辭退;還有推動北京協和醫學院從高端象牙塔走向大衆醫學、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蘭安生,設計“中國
項目”、並將資助醫學項目拓展到社會科學、資助中國的鄉村治理的甘恩,參與晏陽初鄉村治理實踐、開創“定縣農村三級保健網”模式的陳志潜等等,這些人物描
寫筆墨或多或少,但一個個性格鮮明,讓人難以忘懷。
可惜的是,本書對該基金會在華後50年的描寫筆墨太少。實際上從我瞭解的情况看,洛克菲勒基金會及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上世紀後50年,
在香港、台灣及東南亞開展了大量公益項目。上世紀80年代大陸開放後,又資助開展了大量的醫學、農業項目,近年與中國基金會界開展的同業交流培訓也逐年增
加,値得總結和書寫。
洛克菲勒基金會在華耕耘百年,爲中國人的健康和社會事業投入了大量的財力和人力,有成功也有失敗,也許他們的動機不排除作者所述有白人
對東方的傲慢和悲憫,但他們的堅守,更多來自于該基金會“在全世界造福人類”的偉大願景,來自于一批洛克菲勒人的專業和執着—偉大的基金會就是這樣煉成
的。
看罷此書,聯繫近年來社會和媒體對基金會及公益組織的批評和質疑,此書讓讀者瞭解洛克菲勒基金會在華事業,瞭解基金會這種社會組織的價値和運作,也許有助于我們更理性地看待今天的公益事業。
編輯:浦瑛 |
|
|
|
|
|
|
|
作者:馬秋莎
內容簡介
1915年,經過十年廣泛深入的調查硏究,洛克菲勒基金會創建了世界一流的北京協和醫學院。這顆“洛克菲勒基金會王冠上閃光的寶石”,代表了基金會在華事業最昂貴、最輝煌的一頁,以及它以科學精神來改變中國的決心。隨着雙方在合作中不斷産生的衝突與妥協,洛克菲勒基金會逐漸從精英敎育轉變爲支持鄉村綜合發展的定縣模式,正當這一模式初見成效時,中國政局發生巨大變動,洛克菲勒不得不退出中國大陸,中斷了半個世紀以來“改變中國”的努力。中國改革開放之後,雙方重新開始了小心翼翼的接觸和交流,洛克菲勒基金會又成爲首批進入中國的外國非政府組織。
洛克菲勒基金會在中國的經歷充滿了起伏、矛盾、失敗與成就,這與洛氏基金會的文化優越感和中國的時代背景有關,也跟雙方強烈的理想主義和人文精神密不可分。作者在硏究這段歷史時,將西方醫學、洛克菲勒基金會、美國敎育家、傳敎士、中國知識分子、改革家和中國政府,都一一置于聚光燈下,探討不同文明在交往過程中,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約,而身處其中的人們,又如何利用自身和對方的資源,艱難地尋求共識。
作者:馬秋莎:美國歐柏林大學東亞系敎授。北京人。北京師範大學學士、碩士,美國凱斯西方儲備大學歷史博士。硏究興趣包括中國社會團體與公民社會、西方傳敎士史、洛克菲勒基金會史、西醫在中國等,就此發表多篇中英文論文。專著the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contemporary china: paving the way
to civil society?
(《當代中國ngos:走向公民社會?》,2006年出版,2009年再版),是該領域被引用最多的硏究之一。
前言
第一章:美國現代基金會的發軔
一、現代基金會問世的社會文化背景
二、洛克菲勒與他的科學慈善事業
三、慈善動機與基金會批判
第二章:“科學醫學”權威在西方的確立
一、科學醫學”的形成
二、蓋茨的醫學神學觀
三、西醫在非西方文化的擴張及醫史對此的硏究
第三章:“用手術刀爲福音書打開中國的大門”
一、傳敎士與西醫東漸
二、三位來華的西醫先行者
三、傳敎士在中國作用之我見
第四章:中國:洛克菲勒慈善事業的新邊疆
一、放眼東方:改變中國的時機到了
二、探索洛克菲勒基金會的中國之夢
三、傳敎士與洛克菲勒基金會:分歧何在?
第五章:協和醫學院:“洛氏基金會王冠上閃光的寶石”
一、美國醫敎改革與霍普金斯模式
二、取之于藍而勝于藍的協和
三、洛克菲勒的駐華“敎育大使”
四、蓋茨的中國醫學發展藍圖
第六章:二十世紀初中西醫在中國政治文化中的位置轉換
一、當西醫與中醫最初相遇
二、科學主義與中國知識分子對洛克菲勒項目的支持
三、中西醫衝突政治化與西醫改變中國的作用
第七章:理想與現實的衝撞
一、從紐約到北京:協和的管理機制
二、戲劇性的一幕:顧臨挑戰洛克菲勒?
三、協和“中國化”的努力
第八章:轉折時刻:從精英醫學到鄉村建設
一、洛克菲勒基金會的改組與新方向
二、中國的公共衛生事業:從蘭安生到陳志潜
三、中國鄉村建設和甘恩的“中國項目”
結語:讓我們“在新的基礎上繼續”
部分章節
十九世紀末,美國石油大亨約翰?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美孚行)在上海設立煤油銷售點,每買一公斤“洋油”,就贈送一盞“洋油燈”,一年的功夫,美孚行“賠”了87萬盞燈,上海則成了“洋油”的天下。就這樣洛克菲勒隨着“洋油”走進了中國尋常百姓的視野;到了民國,美孚在中國成爲最大的石油産品公司,而“洛克菲勒石油大王”之名也就幾乎家喩戶曉了。然而,一個世紀後的今天,洛克菲勒這個名字仍然讓人回味思考不已的,卻跟“美孚”和“洋油”沒有多大關係了。這本書所要講的故事,是洛克菲勒留在世上的眞正遺産——他建立的那個當時最有實力也最富爭議的現代慈善基金會,以及這個基金會在二十世紀上半葉致力于改變中國的夢想和努力。
在美國內戰後的飛速工業化中,洛克菲勒,一個虔誠刻苦卻因家境清貧而未能完成學業的年輕人,以其經濟韜略和精明遠見迅速控制了美國石油業,一舉成爲十九世紀末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當財富“象雪崩一樣排山倒海而來”時,洛克菲勒、卡內基和當時屈指可數的幾個百萬富翁,相繼于世紀之交開創了新式公益基金會,以“科學慈善”和“批發慈善”爲特點,“革命性”地改變了美國人傳統的慈善行爲方式。以洛克菲勒基金會爲首,這些新興的大基金會剛一問世就在國際國內的醫學、敎育、科硏和公共衛生等事業上出手不凡,一時間引起美國朝野的側目與質疑。當洛克菲勒被美國進步時代(二十世紀頭二十年)的社會運動描述爲狡黠殘酷的石油大亨時,他卻自詡爲上帝的財富管家,建立了一個又一個大型慈善機構,從而成爲美國現代慈善家排名榜上的第一人。洛克菲勒的事業代表着財富、進取、大資本的社會影響,也代表着美國私人慈善事業的宗敎和文化傳統。作爲一個極其複雜而又色彩絢麗的歷史現象,洛克菲勒,他的家族與事業,成爲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經久不衰的硏究課題。
1905年1月的最後一天,當時已身爲洛克菲勒慈善事業總策劃的弗里德里克?蓋茨(Frederick T.
Gates)給洛克菲勒寫了一封長達六頁的信。在信中蓋茨力勸洛克菲勒將目光轉向外部世界,特別是遠東。他急切地解釋説:“在世界歷史上,這是第一次,所有的國家,所有的海島,都眞的開放了。這爲我們英語國家人民的光明和慈善事業提供了自由的土壤。”正在爲洛克菲勒的慈善事業策劃遠大前程的蓋茨不失時機地將洛克菲勒的眼光引向東方,引向中國。老洛克菲勒對中國和美國新敎敎會在華傳敎運動早有極大興趣,自然與蓋茨一拍即合。可以説,這封信預吿了洛氏介入改變中國之努力的開端。不久蓋茨即與在華傳敎士聯繫,瞭解中國情况和洛氏慈善項目的可行性。1910年更召開了“中國會議”,邀請全美醫學、敎育各界專家名士集思廣益,爲洛克菲勒的改造中國項目獻計獻策。在隨後的幾年中,洛克菲勒先後派出三個調查團,瞭解中國國情,考察敎育體系、醫療設施、衛生條件、經濟水平,無一不求其詳。經過十年廣泛深入的調查硏究(1905-1915),洛氏基金會終于一鳴驚人,以世界第一流的北京協和醫學院在中國亮了相。協和醫學院,這顆“洛克菲勒基金會王冠上閃光的寶石”,代表了基金會在華事業最昂貴、最輝煌的一頁,也代表了它要以科學精神和方法來改變中國的決心。
就在北京協和醫學院進入其“黃金時代”不久,洛克菲勒基金會卻突然改變方向,開始大力支持一個名爲“中國項目”的鄉村建設計劃,該項目集燕京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金陵大學等多所著名大學的硏究和敎育資源,投入于農業經濟、公共衛生、初級敎育和地方行政的綜合改造和發展。這一轉型極大地擴展了基金會在中國的工作範圍,顯示出洛克菲勒基金會改變中國努力之深化。1951年,北京協和醫學院收歸國有,洛克菲勒基金會離開中國大陸,將其資助轉向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19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後,洛克菲勒基金會成爲第一批再度進入中國的外國非政府組織,在新的基礎上繼續它在中國的事業。歷史的腳步匆匆,至今洛克菲勒基金會與中國的不解之緣已經進入了百年。
對於中國醫學界和一般北京老百姓來説,北京協和醫學院並不陌生。建于王府院內,輝映在紅墻緑瓦之間的協和,其精英式的敎育和精湛的醫術早在1920年代就聞名遐邇。而梁啓超的割腎風波和孫中山的病歷之謎,更給洛克菲勒時代的協和醫院增添了幾多爭議,幾許神秘。其實洛克菲勒基金會在中國經歷中最寶貴也最有意思之處還不是這些。二十世紀上半葉,洛克菲勒基金會在中國從事現代醫學敎育,推廣公共衛生事業,促進社會科學硏究,參與鄉村建設運動,其項目投資之大、介入之深、範圍之廣、歷時之長、情况之複雜,在那個時期的中外文化關係史上,堪稱無出其右者。洛克菲勒基金會與中國的故事極富傳奇,充滿矛盾,起伏跌宕;就像一塊塊水晶棱鏡,透過這些經歷,我們可以看到七彩的歷史光譜,可以進行多領域的學術硏究。基金會的在華項目不但講述了西方醫學在非西方文化中擴張的歷史,也揭示了美國大基金會通過自己的理念和資源來建立文化霸權的過程,它更是自傳敎士以來西方改造中國之努力的一部分。
本書的主題是關於中西文化的交流與衝突,通過兩個不同領域的主線來展開討論。首先,它從社會醫學史的角度來硏究西醫東漸的發生,以及中西醫在中國政治文化中的地位轉換。同時,它又從國際民間組織來華的角度,來分析西方非政府非營利機構介入改造中國的努力。洛克菲勒基金會的在華項目,特別是它的醫學和公共衛生項目,提供了連接這兩條主線和充分展示本書主題的最佳實例。換言之,本書將以西醫東漸和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建立爲切入點,來探討近代中西文化相遇時各方的反應和相互作用。西醫是在什么樣的歷史背景下來到中國的?又是什么樣的歷史條件使其得以立足?洛克菲勒在發財之後爲什么建立現代基金會,又爲什么要全力以赴地投身于科學、醫學和公共衛生事業並把這樣的慈善帶到中國來?中國新型知識分子和洛克菲勒基金會在現代中西文化接觸與衝突中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中國當時的政治改革又是如何影響洛克菲勒基金會在華行爲的?可以説,所有這些歷史事件的發生和發展都不是偶然的,它們是當時中美政治文化因素分別演變與相互作用的必然結果。本書希望通過對這些問題的硏究,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流中帶有普遍性的一些問題;同時,也希望它有助于對中國和美國的近現代歷史、文化史、社會醫學史,以及非政府組織史的硏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