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華報

主編的話

華報電子版面閲讀下載

刋登廣吿

發行訂閲

招聘職位

聯係我們

 
 
 
 
 
 
 
 
 
 
 
 
 
 
 
 
 
 
 
 
 

 

克城消息

   
 

你對美國期待着什么?

文:浦瑛
 

苦拼難圓美國夢

八月四日上午八點鐘左右,我收到一個電話,電話里傳來的消息眞是讓我大大地吃了一驚:我們伊利華報辦公室樓下層的一個鄰居,從中國福州來的洗衣房小李夫婦被移民局抓了。我認識這對夫妻已有七年,他們給我的印象是:他們是一對心地善良、吃苦耐勞十分勤奮工作的夫妻。就在八月三日也就是出事前一天的傍晩,當我離開報社看到小李站在店門口,我們就開始閑聊,他説他做的這個洗衣工太累太熱,他想和他的太太一起去幫忙他的一位親戚開餐館,我勸他説這個世界上沒有哪一件事是容易做的,關鍵要做自己會做的事,尤其小李太太阿珍修改衣服的手藝在我們這個城市可以説是家喩戶曉了。我對小李説:“開飯店不累嗎?在火爐邊要站這么久,工作時間比你的工作長的多,不要輕易決定,實在沒有想到第二天他就眞的離開他們的洗衣店。
     此事讓我的心里十分沉重。他們被抓到移民局後,據説被允許打幾個電話把消息吿訴自己的親朋好友,小李太太阿珍就給我挂了電話。電話里的阿珍很平靜地説:早上移民局的人來的太突然,他們問我們有沒有護照,小李誠實的回家拿了護照給他們查看,……。我們還沒有講幾句,電話就斷掉了,也許是電話信號不好,我沒有再聽到她的聲音。過後不多久,我就接到阿珍在美國親戚和小李在美國的表哥表兄給我打來的電話,將小李夫婦的事情經過講給我聽,並希望我能出手幫助他們。
    福州人的吃苦耐勞和老鄉之間的團結友好相互關心相互幫助早就讓我深有體會,正是他們這份熱情打拼使得他們在美國成功地創造下一個又一個奇迹,除了遍布美國的中餐館,還有數不清的華人超市和店鋪,服務遍及各個領域。
    其實福州人飄洋過海闖蕩天下的歷史是非常悠久的,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福州人偷渡來美的華人被叫做“萬八”,因爲他們必須交付一萬八千美元的偷渡費給蛇頭。到九十年代初,偷渡要價升到三萬美元,時至今日,偷渡費更高漲到六、七萬美元。七萬美元折算成人民幣約爲四十五萬元,而福建一個普通工人的月薪收入僅爲一百美元,七萬美元就相當于一個工人工作一百年的工資,爲什幺還要不惜揹負巨債冒險偷渡來美呢?因爲富裕幸福的生活是人們與生俱來的向往。在中國農村居住的人們和在美國居住的人仍然存在頗大的差距,我曾經聽一個福州人給我算過:第一在福州農村永遠不可能賺7萬美元,如果能到美國來拼搏一下,七萬美元不需要到十年就能還清,那時還可以幫忙家人翻身。
     在美國有多少福州人?據説就紐約地區約三十五萬人。福州人具有冒險勇闖天下的傳統,隔海遙望西半球,他們認定美國是“人間天堂”,經由各種合法或非法的途徑抵達美國,才深深體會到肩負着無奈枷鎖的沉重,但是十多年來,他們憑藉勤儉刻苦,他們滿懷對美國的無限憧憬,只要能移民,便不管是合法或非法手段,“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地直奔美國而來。
    都説中國沒有哪一個地方的人比福州人更能吃苦。因爲我做報紙認識了不少福州人,有了很多福州人的朋友,我認爲他們的忍耐和承受力比他們吃苦精神還要來得強烈,他們有信心和毅力等待他們的陽光時刻,他們也深知他們初到異國他鄉,他們比其他人更辛苦,每個人從還債起步,忍辱負重,埋頭苦幹幾年,還清偷渡巨債,有人説過這樣的話,福州人到美國偷渡者的“四部交響曲”:第一部:是拼命打工還債;第二部是快者四、五年,慢着七,八年無債一身輕,就可以攢錢準備創業;第三部是如願以償新店開張,結束看人臉色的打工仔生涯;第四部是目光瞄準緑卡,爭取合法身份,這就是福州人做的“四部交響曲“美國夢”。
     根據老一輩的福州人説,移民美國後從事的職業主要是三把刀(菜刀、縫紉剪刀和泥水刀)。由於福州人大多數來自農村,文化知識較低,不懂英文,好在旅美福州人看重鄉情,團結互助,先來的人創業有成,大多願意聘用沒有身份的同鄉,受傭者亦知恩圖報,任勞任怨地工作,形成了一個互惠雙贏的供求紐帶關係,福州人稱他們偷渡美國是一種風險大但回報率高的“投資”。
    不能否定福州人爲美國創造大量財富,從七十年代到現在才半個世紀,福州人憑着他們的“獨有的精神”,想方設法“搞活經濟”,自力更生地轉換經營跑道,從七十年代到現在才半個世紀,福州人在美國開的外賣餐館成千上萬家,他們還帶動了各項相關服務性行業的興旺,例如銀行儲蓄和匯款、職業介紹所、長短途巴士、金銀首飾店、理髮美容店、會計、診所、移民律師事務所、駕駛學校、手機電話卡、房地産、保險、旅遊、家庭旅館、婚紗禮服、廉價商店及大型自動餐廳等。伊利華報創辦九年來,從克里夫蘭,哥倫布,匹兹堡等城市到華報刋登的福州人新開店廣吿就有50多家。
     因爲小李夫婦是報社鄰居,他們被抓後,我開始想能不能爲他們做點事,能不能爲和他們一樣的福州人做點事。我第一想到了我們城市的市長Katherine Procop女士,她是一位關心人的好市長,很多事眞的是不能理解,當你想要見這個人,她就突然出現在你面前,我上午説要找市長,下午她就出現在小李的洗衣房,我和她説了小李被抓的事後,她十分肯定説她和他們夫婦倆認識一年多,她知道這對夫婦工作勤快,她答應我儘快給我電話。

Twinsburg的女市長Katherine Procop來到洗衣店

    看着市長離開的背影,我回想起和小李夫婦在一起的日子,通常我去報社都會去問候他倆,阿珍總是坐在她的縫衣車前修改她的衣服,小李總是忙里忙外,有時中午他們多做了一點菜還會請和我一起吃飯,他們生活的十分簡單,每天奔走家和洗衣店之間,周末才去中國城買菜。這次因爲他們突然被捕,洗衣店的生意一下失去了正常,有點忙不過來,好在有小李的親戚朋友王先生夫婦幫忙頂着。星期五我也讓我的兒女去洗衣店打工,就這天我回家後兒子一席話問的我目瞪口獃,一時想不起怎樣回答他。

陸潁和陸遙在洗衣店做幫手

    兒子問:“他們爲什么被抓”?我回答:因爲他們不合法來美國,可是他們是好人,兒子問:難道就沒有辦法讓他們出來嗎?我回答:不容易! 兒子又問:媽媽那么你爲什么要來美國,你的媽媽和弟弟還有很多朋友都在中國,我一時不知如何回答?我1991年因爲陪讀先生來美國留學,我們從零開始,93年生了女兒,95年生了兒子,96年回國,手里抱着孩子還拉着大行李回到我熟悉的上海老家,在中國邊境的海關沒有聽到一聲問候。而一個月後我帶着二個孩子,在美國的海關聽到的是不屬於我的語言但十分親切的問候:Welcome home,我永遠不會忘記就在那瞬間我想我來美國來就想要這樣的文明。
     我知道小李夫婦學歷不高,但他們善良忠厚,善解人意。有時我對他們發牢騷抱怨家里的煩瑣雜事,阿珍就會對我説:看看一家人能健康在一起有多好,我們都十多年沒有見我們的兒女。阿珍到美國十幾年,除了工作沒有其他嗜好,到後來她捨得給自己買幾件新衣服了,這樣一件小事情就能讓她高興很久很久。阿珍還是一個十分細心的人,她知道今年我是本命年,就爲我祝福生日,特意給我送了一個COACH的紅色皮夾,因爲中國人都相信紅色的物件將會有助于擺脫本命年里的種種不順和壞運。她還説她自己也購買了一只和我一樣的皮夾,她總是對我説我給他們帶來許多好運。
    在八月四日他們被抓後,我們這棟大樓的理髮店老闆知道消息後,十分傷心的説:他們是這么好的人,我能爲他們做點什么嗎?我説我也不知道能爲他們做什么,當中午我趕到移民局時他們已經被送到了監獄,晩上她在監獄又給我打來了電話:我要她在監獄登記我的名字這樣我就可以去看望他們。挂上電話我總是想着阿珍的身影,想着這對夫婦:這么多年他們是不是一直生活在焦慮和恐懼里?十多年了她不想她的兒女嗎?美國的監獄是怎么樣的?一大串的問題我是自問自答,自己也不滿意。我眞的能幫他們多少?但是我從內心深深地祝願上天能夠幫助他們擺脫困境,也眞心希望那只火紅的皮夾能將好運帶給他們。
    如果您也是福州人,您願意也有能力幫助小李和阿珍夫婦,請您與伊利華報聯繫

患得患失美國行

 

    八月八日,我在克利夫蘭30TH食坊請楊曉東及他帶來的親戚和我的兩位朋友KITTY 和王繼瑞吃了午餐。
     楊潔(右)和尹焱潔(左)是來自中國西安翻譯學院的二位大三學生,她們得知學校有一個機會到美國來三個月體驗“美國生活”,她倆就報名還通過了有關的考試,同學都非常羨慕她們能有這么一個好機會去美國。她倆每人給學校支付了1萬4千人民幣手續費,她們自己還購買了來回的機票。
     6月19日楊潔和尹焱潔她們心里充滿了夢想和喜悅到了美國。當她們來到她們住的地方時卻嚇了一跳,原來她們要住的是由汽車改造成的房間,一個房間上中下三個床鋪。原來她們來美國體驗生活竟然是受雇于流動遊樂場,她們是當營業員出售食物。她們説了她們是知道自己到美國來是做服務這一行,只是不知道是在室外工作,她倆每天要做工13-18小時,而全天工作下來的工資只有60美金。
     這實在和我想像的美國太不一樣了,快兩個月來,她們只能隨着流動遊樂場在哥倫布周邊的不同城市一處接一處地奔跑,她們太失望了。她們向老闆提出不干,最後老闆解雇了她們,幸好楊潔有位遠方的親戚楊曉東先生,楊曉東請他的學生茂昌開車來回7個多小時接到他的家里。
    楊曉東説她們眞夠幸運,沒有遇到壞人被性騷擾,已經是天大的福分了,現在只要人安全就行了。
      楊潔和尹焱潔説她倆的機票是九月,她們要回西安繼續讀完她最後一年大學,楊潔得知我要報道她的故事,問我報紙不會到中國吧,如果我的父母得知我在美國過這樣的生活,他們會擔心的,另外楊潔還很感恩她的待遇要比其他人好,有的人和她們一樣干13-18小時,工資比她們少一半,如果想到超市去逛逛,還要付$5到$10汽油費,我想着楊潔和尹焱潔這次來美國二個月,會影響她們一生,生活就是一種選擇,雖然我是第一次見楊潔,但她是個誠實的人,當30TH食坊老闆知道她們的時候,問她們願不願到人家家里煮飯做衛生,楊潔説她自己不會煮飯,我看着這倆位年輕人,希望她們在美國過好每一天。 文:浦瑛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