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華報

主編的話

華報電子版面閲讀下載

刋登廣吿

發行訂閲

招聘職位

聯係我們

 
 
 
 
 
 
 
 
 
 
 
 
 
 
 
 
 
 
 
 
 

 

克城消息

   

海歸, 你家在哪里,業在何方?

文:浦瑛

 

 

     11月3日當我要離家去上海出差的時候,我將我的小狗Kiki送託兒所,看着他擔憂眼睛和可憐的目光我一下眼淚直流。當我11月15日回美國的時候,我弟弟對我説如果你能在上海多獃幾天幫忙我多好?我再一次眼淚只流,説實話那一刻心情自己都説不上來,我已經是很久沒有流淚了,那一個瞬間我問我自己:哪是我的家:我仿彿覺得沒有一個是我的家;我馬上吿訴我自己,心在那里那就是你家。
記得今年2月春節,我去賭場參加中國新年活動,來自上海雜技藝人得知我也是從上海來的,問我爲什么還獃在美國這個鄉下,我記得當時我説:我們頭頂着藍天,腳踩在大地,有錢沒錢都曬一個太陽,在那里生活都一樣只要你快樂就是你的家。
説是容易做起來不簡單。這次去上海有機會接觸到了一些海歸人士。就這幾年來,如火如荼的留學風浪席捲全球,更多留學海外的人士包括留學生在內,絶大多數選擇了回國就業發展。這些從海外留學歸國、融合了某些東西方文化特質的“海歸”們,已然成爲一種新的社會現象,而“海待”一詞也逐漸被人們所熟悉,他們意指那些從國外留學回來的“海歸”人士,在國內求職市場中“待業”現象增多,所謂“海待”是“海歸待業”的意思。
     海歸還是留在異國耕耘,首先要面對現實,我們要改變自己,把自己放在一個屬於自己的位置上,這里我將我聽説的一個故事和你一起分享:在一個鄉村,有個孩子在山間揀了一只蛋,回家後就放在鷄窩里面。母鷄散步回來後,發現多了一只蛋,心里想:“管它呢,反正都是我蛋。”過了幾天,小鷄們都破殻而出。母鷄發現其中的一只和別的小鷄不大一樣,“管它呢,反正都是我的鷄。”母鷄想到,於是生活正常繼續。
  又過了一些日子,小鷄們逐漸長大,可是其它的小鷄總是不願意和那只“小鷄”一起玩,因爲它和別的鷄不一樣。於是,那只“小鷄”委屈的去問媽媽:“媽媽,我到底是不是鷄?”母鷄説:“小傻瓜!你是我孵出來的,當然是鷄!”“噢!太好了!我是一只鷄!”那只“小鷄”聽了媽媽的話開心地走了。
     之後,雖然“小鷄”長得越來越不像鷄,但對於別人説:“你不是鷄”的言論也已經習以爲常了,而且更加堅定了自己是一只鷄的信念!
    突然有一天,“小鷄”發現天上有一只“鷄”在飛;而天上這傢伙也發現有一只和自己一樣同類在地上爬。於是他就飛了下來問到:“你爲什么在這里?你爲什么不在天上翱翔呢?”“小鷄”哈哈大笑地説:“別開玩笑了,誰聽説過鷄會在天上飛呢?”天上飛的傢伙説:“不對啊!你看看:我們的嘴都一樣,爪子都一樣,翅膀都一樣,你是可以像我一樣在天上飛的,而不是在地上爬。”“小鷄”發現:“噢,眞的一樣哦!我眞的可以飛?”“你當然可以飛啊,不信我飛給你看!”天上這傢伙展開翅膀,輕鬆的飛了一圈。這時,“小鷄”雖然心里很渴望飛翔,但還是一點點信心都沒有。於是,天上這傢伙不斷的鼓勵它:“你可以的,你一定行的!”“小鷄”終于決定試一試。它使勁的揮動翅膀,卻並沒有飛得起來,還摔了一跤,掉了一地羽毛。“小鷄”於是説:“不飛了,我是一只鷄,我怎么可能飛起來呢?”天上這傢伙繼續鼓勵它説:“不要泄氣,繼續努力,你再試試,你是屬於自由的藍天的,你一定會成功的!我敎你一些起飛的技巧。”“小鷄”的信心不斷地受到鼓舞,也不斷的進行嘗試,一次,兩次,再試,再努力,堅持,終于,“小鷄”擺脫了地面的束縛,它飛起來了!
      雖然摔了很多跤,掉了很多羽毛,但翱翔在天空的感覺讓“小鷄”熱淚盈眶,它從來不知道能夠飛翔是如此的美妙!它突然感到那些努力都沒有白費,都是値得的!天上這傢伙對“小鷄”説:“你不是鷄,你是一只鷹!是鷹就應該翱翔在天空!
     當我聽完這個故事,它吿訴了我一個道理,雖然環境造就人,但每一個人的命運都不相同,就拿這只鷄如果它一輩子都沒有碰到那小鷹,它將永遠沒有機會飛起來。同樣的你想留在美國繼續耕耘還是回國當一個海歸?十多年前到美國來是求學深造改變生活質量,現在回國看到原來自己周邊的人變的富裕,會不會想,要是當初我不來美國,也許更好?其實到那里都一樣,事業是否有成就還要取決于個人的努力和奮鬥。

嚴亮和他的海歸沙龍

海歸聚餐交流活動

動海歸沙龍

      一位上海海歸嚴亮吿訴我他在上海和海歸人員一起組辦了一個海歸俱樂部—--博愛和諧海歸群。嚴亮是2004年從法國回上海,當時他在上海本科剛畢業就去法國取得碩士回國的那種。他的學校是南特高等商學院Audencia Nantes Ecole de Management,在法國商校里排名前五。他現在在一家歐洲公司做採購,主要是汽車改裝和戶外野營産品,朝九晩六,除此之外自己也兼職做獵頭,紅酒,拉拉贊助等等。以後的方向是自己創業。
     在上海有一個海歸群,它是2009年4月份建立的,起初主要是嚴亮自己的一些朋友和各種場合認識的海歸朋友集合起來,2009年7月底正式開始辦海歸聚會,最早是30人左右,到昨天爲止是第31次了。目前的規模是每次100人左右參加活動了。很多海歸通過朋友介紹或者網絡途徑慕名而來。現在成員總數超過了3100人。
     另外上海這個城市很大,人口超過了2000萬,海歸自然也集中了相當大的數量,但是並沒有太多的聯絡和溝通的平台或者説渠道。海歸聚會現在每個月都在舉辦,主要是爲了有一個機會能讓大家進行交流和聯絡,交流是不拘形式的,可以是商務的,也可以是交友的,偶爾也有找到對象的。很多海歸通過聚會認識了好朋友,可以説聚會在潜移默化中影響着大家的生活。可以歸納爲:加強海歸聯合,倡導海歸文化。立足上海,服務海歸,聯繫世界。
    你可以從blog.sina.com.cn/boaihexie找到關於博愛和諧海歸群的信息。
    其實海歸是一個很好到橋樑,他中西文化的結合。博愛和諧海歸群這群人離開從自己熟悉的家鄉,幾年或幾十年後他們又回到了熟悉的家園,看到他們生活在快樂之中,這是一件喜事。
 

 

海歸起源

1872年,中國第一批留學生的合影

 

容閎新中國的海歸楊振寧(右)、鄧嫁先

海歸

 “海歸”指的是海外留學回國創業的人員,意爲從海外留學歸來的人才,但是後一種解釋明顯偏離中性的定義而帶有歧視性的褒義色彩。海歸一詞在中國大陸頗爲流行。
海歸起源
    海歸一詞的出現,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中國在外留學人員又掀起了新的回國浪潮。其主要原因可以歸結于:在全球經濟普遍不景氣的情况下,中國經濟一枝獨秀,連續幾年保持7%的增長率。尤其是在中國加入WTO,申辦2008年奧運會成功的背景下,人們對中國未來幾年的經濟形勢普遍持樂觀的態度。而且,中國政治穩定,法制逐漸完備,投資環境進一步改善,再加上13億人口的市場,這對全世界而言,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以跨國公司爲代表的國際企業紛紛進軍中國市場,而擁有西方的先進技術、西方的風險投資、西方先進的商戰理念、豐富的中西溝通經驗和人際關係資源的中國海外留學人員自然而然地成爲開路先鋒。
    “海歸”不僅帶來了先進的管理和技術,也帶來了市場和觀念。在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中,他們正發揮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人民網甚至斷言:“海歸人士絶大多數都是中華民族的精英。”的心態,成爲推動中國進步的一股重要力量,加速了中國融入國際文明的腳步。中國終于在“海歸派”的集體回歸中得到了“失之東隅,收之桑楡”的喜人收穫。
海歸歷史
     1872年8月11日,一艘海輪正緩緩地駛出吳淞口。船上有30名十歲剛出頭的男孩,他們是清政府首批派遣出洋留學的幼童,他們將在日本橫濱換船,前往太平洋彼岸的美國。1881年他們又都應召回國,穿着西服,坐着清政府官員爲接他們而雇的獨輪小車,在衆目睽睽之下,由北向南,行進在外灘,成爲中國近代最早的“海歸派”。 由上海出發,又經上海回到祖國,似乎注定了他們與上海的深深緣分。
海歸容閎一、第一位海歸者的金點子

      容閎是第一位海歸者,又是這批幼童出洋的催生婆,更曾爲近代上海的發展貢獻了許多金點子。 容閎,字達萌,號純甫,廣東香山(今中山)人,1828年(道光八年)生,1847年被美國傳敎士布朗從澳門帶往美國就讀,1854年(咸丰四年)畢業于耶魯大學,同年11月回國。名他爲“海歸者”,那是因爲當時出洋留學歸國的只有他與黃寬兩人。區區兩人,實難稱之爲“派”,故以“海歸者”名之。
     經留學大開眼界的容閎,一心希望積弱落後的祖國能儘快跟上世界前進的步伐,於是,他一再遊説于督撫重臣間,出了許多很好的主意,對中國的近代化和上海的發展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1863年,他以“興建機器厰”作爲欲謀中國“最有益最重要的事業”,向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進言。於是,曾國藩薦聘他赴美爲籌建中的江南製造局採購最新的機械設備,使該局成爲中國近代規模最大、設施最新的軍工企業,中國近代工業由此起步。
爲國捐軀的上海“海歸派”
     正是這些上海籍和“新上海人”的留美幼童,組成了上海最早的海歸派,爲推動中國和上海近代社會的發展奉獻了靑春乃至生命。譜寫這支愛國主義悲壯樂曲第一章的是4位中法戰爭中的犧牲者,其中就有“新上海人”黃季良。
     1881年11月,黃季良等16名留美幼童被分配至福州船政學堂,入第八期駕駛班學習。次年7月畢業,旋至福建水師旗艦揚武號爲見習軍官。1884年7、8月間,法國艦隊至閩江口挑釁,圍泊于馬尾港外,謀襲馬尾船厰和福建水師,戰事一觸即發。黃季良寄了一幅自畫像給父親,表示了將以忠代孝、爲國捐軀之決心。8月23日,法軍發動突然襲擊,黃季良與揚武艦及福建水師官兵迅速點炮還擊,並擊中敵旗艦窩爾達號的艦橋,法軍艦隊司令孤拔亦險些喪命。但終因張佩綸等福建軍政上層並無應戰準備,開戰不久,揚武號右舷尾部被敵魚雷擊中,很快沉沒。福建水師幾乎全軍覆沒,黃季良與薛有福、楊兆楠、鄺咏鍾壯烈殉國,成爲海歸派中最早的爲國犧牲者。


1986年楊振寧、鄧嫁先三、新中國的海歸功勛
   自中共建政初始,毛澤東、周恩來等有遠見卓識的領袖就對“海歸”極爲重視,採取種種政策,甚至不惜動用外交手段將飄落在外的以錢學森、錢三強、王淦昌、鄧稼先等爲代表知識人才引回國內。與今日不同的是,此階段的“海歸”人士多在科技、敎育領域,進入政界的極爲少見。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批“海歸”,爲祖國的敎科文衛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尤其在科技領域,在某種意義上,是美國及歐洲培養的一批科學家將中國的衛星送上天,並奠定了中國發展導彈、原子彈的基礎。
  留學生對新中國敎育科學文化的貢獻也是非常大的。中國科學院于1950年成立。1955年首屆學部委員共172名,(不含哲學社會科學部)有158位是歸國學者,佔92%。中國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首批院士96人,留學專家46名,佔48%。留學生在新中國建設的幾乎所有領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他們爲祖國做出的最大的貢獻當數攻克無數科技難關,造就了中國“兩彈一星”的輝煌,爲共和國的國防提供了一柄極具威懾力的倚天長劍。
    “海歸”回國的八大理由:家國情結;有政策保障;發展空間大;國內機會多;生活的品質有很大改善;回到一個巨變的社會;找到感覺;把兩種文化中的劣勢轉換成優勢。
海歸-艱巨使命
      繽紛海歸自1978年開始的中國改革,是鄧小平以自己的個人權威發動,依靠現行體制推動的一種漸進式改革,其特點是在保持穩定的前提下,從易到難,漸次進行。實踐證明,這是一個需要海歸也成就海歸的時代。在30年來的改革中,留學回國人員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成爲中國改革的思想庫,中國金融市場的改革者.敎育領域的改革者.社會改革的實踐者等等當代中國改革開放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只要中國一天不全面超越西方發達國家,海歸派的歷史使命就依然沒有完成。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