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華報

主編的話

華報電子版面閲讀下載

刋登廣吿

發行訂閲

招聘職位

聯係我們

 
 
 
 
 
 
 
 
 
 
 
 
 
 
 
 
 
 
 
 
 

 

劉以棟財經專題    

     
 

 

敎育新觀念:全A家長和全A學生

最近有機會聆聽了當地陳先生的子女敎育講座,感覺非常有道理。現把他的講座內容歸納一下,根據我的理解寫出來,期望更多的華人受益。因爲講座結束以後我另有安排,所以沒有時間徵求陳先生的同意發表他的講座內容,就在這里省去了他的全名。這里所有的優點都是陳先生的,缺點則是我的理解錯誤。
     我們中國人都很重視子女敎育,期望子女長大以後能夠出類拔萃。但是,許多人對成功的理解過度局限于高薪,高位,高學歷,而忽視了子女的綜合能力培養。孩子成長最重要的指標,是他們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並且過得很開心。
      陳先生打了一個有趣的比方:子女敎育過程就像我們我們做飯時的煲湯過程。這兩件事看上去風馬牛不相及,但細想之後,卻有其合理性一面。
     雖然我們不都是烹調高手,但是我們都知道怎么燒湯。燒上水,加上材料,添加調料,燒好以後請大家品嚐。
    跟敎育相比,這里確有一些相通之處。
     第一, 材料。燒湯的材料不同,煲出來的湯也不同。同樣,對自己的小孩,我們也要因材施敎。如果孩子不是彈琴的料,我們就不要期待小孩一定要在音樂比賽中得大奬。再説瞭,如果孩子眞的喜歡上彈琴了,我們會讓孩子去念音樂學院嗎。
     第二, 鍋蓋。燒湯時怎么用鍋蓋。美國人敎育孩子採取不蓋鍋蓋的放羊式敎育,任其孩子自由發展,所以孩子的聰明才智容易在追求享樂中浪費掉,沒有很多實幹技能。相反,我們中國家長容易過分使用鍋蓋,恨不得再壓上兩塊石頭,結果孩子技能很強,但處事能力和人際關係方面就比較欠缺。並且,壓力太大,就可能會爆發出負面效果。
     第三, 調料。孩子是獨立體,有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値觀,但我們華人家長喜歡把自己的價値觀強加給孩子。孩子選擇職業時,我們可能會從自己的角度,過早的爲孩子下結論、做決定,這樣孩子就象加了太多調料的湯,失去了本味。
     第四, 好湯。湯燒好了以後,客人品嚐的是湯,而非廚師。孩子長大以後,社會接納的是孩子,而非家長。孩子以後的發展,父母沒有必要把他們作爲自己的成就或者錯誤,否則可能會影響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
      陳先生認爲,美國的中國孩子就像玫瑰花,高中時最燦爛。在美國的好高中的畢業班中,尖子學生中的華人孩子比例很高。在美國名牌大學里,華人學生的比例也比較高,但走上社會以後,華人孩子漸漸就失去了優勢,難以走上社會高層。這里我跟陳先生的觀點有點不同。我認爲,華人孩子沒有走到高位,有更深層次的原因,譬如社會對他們的接納程度,我們有限的社會資源,我們的價値觀念,華人孩子在同齡人中的百分比,他們失敗的風險承受能力等多種因素造成,並非全是我們的敎育失誤。
     對華人孩子,陳先生提出了5個A和一個B的要求。
Acceptance:接受現實。華人孩子在美國承受與美國普通孩子不同的挑戰,他們必須接受現實,迎接挑戰。
Adaptation:適應環境。華人來到美國,面對全新的環境,我們要學會去適應。
Adjustment:自我調整。美國跟中國不一樣,華人家庭跟美國家庭不一樣,所以我們要調整自己去適應環境。
Appreciation:心存感激。人生中許多煩惱事,我們要心存感激,而非埋怨別人。我們要感激我們現在所有的一切。一日三餐,當思來之不易。
Accountability:負責精神。人生中的挫折並非失敗,挫折變成失敗從我們抱怨別人開始。面對挫折和失敗,我們要勇于承擔責任。
Balance:學會平衡。面對生活中的種種選擇,我們要學會平衡。任何一件事,走向極端就可能變成壞事。打麻將如此,讀書也是如此。
作爲華人家長,我們也要做到三個A:
Accountability:對孩子的成長和敎育,我們負有責任。孩子不僅唸書時在學習,孩子觀察我們時也在學習。許多孩子的壞習慣,可能都源于我們自己。
Acceptance:對我們的孩子,我們要百分之百的接納。不管他們是否有什么缺點或錯誤,我們都要發自內心地愛戴他們,接受他們。
Appreciation: 孩子是上帝送給我們的天使,所以我們要感激他們來到我們家里,在我們家里健康成長。基督文化的精髓在于,我們要懷着一顆感激的心。
來到美國以後,華人孩子和家長都不容易。面對孩子的成長和敎育,我們和孩子都需要向全A去努力。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