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匹兹堡及各地消息

 

中國之行

丁建農
2024年6月2日星期日

 
 
    自四月中旬至五月中旬,我開始了新冠疫情後的第一次回中國包括台灣台北的旅行。經歷了這漫長的五年分隔,有機會能踏上回國之旅,面見闊別已久的家人,親戚,朋友和生我養我的上海,及心想已久,盼望登上的台灣島,心情是非常激動,感嘅萬千的。
   在那難忘的2019年寒冷季節,我結束了自己熱心服務的家庭醫療衛生和康復工作生涯,定居在家。疫情期間,美國的公司,醫院通過網上上班,看病人;學生網上上課,以避免病毒感染和傳播。許多實體店門庭落市,很多關上了門。人們外出自覺戴上口罩,保持距離。一時間,馬路上行人稀少,這情况是罕見的。這場史無前歷的,突發性的公共衛生事件,由新冠病毒感染和傳播引起,大洋倆岸病例,死亡人數劇增。從武漢市的封城,方艙醫院的建立,到全國各地衆多城市,鄉村的封閉和重啓,這場災難喚醒了人們,珍視自己,家人和親人的生命,刻不容緩,提高了大家的生命意識。
   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不同程度的新冠疫情的爆發,死亡人數也是驚人之高。中國人民眞是過了2-3年的苦日子。居家隔離,動員和組織企業,各家庭應對這場危機,更是一種不尋常的舉措。隨着新冠疫苗的接種和口服治療藥的發明,中國由全方位的封閉到迅速的開放,戰勝了疫情。
   疫情後的上海和各地境况如何?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怎樣了?懷着這種關切和期盼的心情,我們開啓了回國的旅程。
 — 在台北轉機
   飛機緩緩地降落在台北桃園機場, 我們將在此地作短暫的逗留,轉機去上海。機場的候機廳很整齊,乾凈,但樓層低些比浦東機場和美國的JFK機場,我好奇地打量着周圍。半個多世紀以來,從家庭,學校,社會,國內或國外,所聽到的,看到的,關於台灣的人物,新聞,歷史,政治,經濟和軍事等,都和大陸有那么多的不同,爭議還是很多的。但此時此刻,想到的和感覺到的:同是中國人,改變不了的中國心。我們不久辦完了手續,來到五樓, 這里有幾家飯店,咖啡館和一張巨大的桃園機場模型。我們坐下,吃起了一碗五香牛肉面和茶葉蛋,哇,好吃!(後來才知道,原來這是台北街頭飯店內最好吃的一種飯菜了)。
   據稱這五樓還有觀景台,可以看到升降過往的飛機,我們欣步前往。通過了門崗,走上了露天觀景台。這天天氣晴朗,陽光明媚。眼前寬廣的飛機跑道,只見一架飛機向下滑行,成功地降落在跑道上。我猛地一抬頭,在直射的陽光下,我的右眼內呈現出那么多黑色條紋狀,絮狀的陰影。儘管我在離美以前,已看了醫生,但這么多的異常,我心里還是不由得發慌。家人建議我,與我在上海的醫生同學聯繫,是否能在上海看眼科醫生。不久我與嚴醫生接通了電話,老同學好久不見,互相問候,她提議我在幾個醫院可看眼科,另外,她還將繼續爲我詢問。放下電話,我心里充滿了希望。突然意識到能從台灣向上海打電話,這種喜悅,不言而語。
   曾經是抗日戰爭,烽火連天,同仇敵愾;解放戰爭,國共分裂,誓不兩立;1949年後,炮轟金門,兩岸互不來往。隨着中國的改革開放,三通的開啓,兩岸中國人民交流,貿易來往增加了。可統一大業,仍是困難重重。此時此刻,我從台灣打電話到大陸,啓不是可以同胞一家親?!
   上海距離台灣不遠,1-2小時就到了。飛機在低空飛行,大地的輪廓,建築,河流,道路等看得很清晰。飛過長江口,一排排的集裝箱,排列整齊的吊車和江中的駁船,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家,快到了。我 按耐不住激動的心情,終于回到了這日夜思念的故土,不思量,自難忘。不必苛以尋找那疫情所留下的烙印,卻説這次中國之行的一些印象深刻的,愉快的經歷吧。


 二.在上海的日子里
   每天早上,我迎着朝陽走出大門,感受着清新的空氣,那街道,弄堂乾凈整齊。開着店鋪的馬路上,人仍多,但不象過去那么擁擠。據説“外地人”, ”民工”都大部分離開了城市,另外人們都居住在高樓大廈內,空間分散了人流,許多工厰已遷移。 無論走到那里,鮮花,緑葱葱的大樹,樹林,給人以美好的印象。
   我們與我分別五年之久的父親,家人,親戚團聚了,伊利華報曾經刋登過我的多篇文章-大洋彼岸坡月村的通信,我父親自癌症治療以來的10年中,每年有好幾個月的冬天,在溫暖如春的廣西巴馬養生和康復,現今仍積極投入民間中醫立法問題的硏究 。我們一起按排了一些旅程。
   上海, 號稱滬,申,現今人們稱之爲“魔都”。它不僅是“長三角”的主要城市,而是全國的第一大城市,無論在敎育,科技,商貿等方面,都起到了領航,領頭作用。
   上海有地鐵干道,含蓋到各個城區。北至嘉定,寶山,南到金山,奉賢,西抵松江,東可達浦東。便捷的地鐵,高質量的服務,無論從購票微信支付,還是上車乘車,都是輕鬆愉快的體驗。另外一個顯明的改變是滴滴出租車的運行,它眞是”我們的好朋友”,我不得不説, 我們第一時間想到招呼它,總是在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記得五月一日勞動節夜晩,我們離開了人山人海的外灘,穿過外白渡橋,來到北外灘。那里離地鐵站太遠。我們隨即上網,叫了滴滴。它離我們的地點還比較遠,路上又堵車,它還是不嫌其煩地開了過來,態度和藹地讓我們上車,送我們到目的地。這種職業精神在他們的普遍表現中體現出來,即誠摯和善良的舉止。 再舉一例, 在一個偏僻的農村,人煙稀少的地方,我們以爲不會有滴滴了,使人驚訝的是,十分鐘之內車就到達了。
   中國有句老話“還鄉隨俗”,那么風俗習慣,人情社會又有那些變化呢?事實上,這也是我們每天的經歷,關注的,但不用刻以尋求。無論在馬路上,居民區,飯店里,還是人流衆多的地鐵通道,站台。人們都是謹然有序地做事,友善地相處。以乘地鐵爲例,從買票,過安檢,進站都是一體化,高效的機器操作。車箱乾凈明亮,年輕人自覺讓位給老人,敬老愛幼,聽不到大聲暄嘩。一反以往,甚至是5年-10年前的景况。人群的擁擠,焦慮的情緒不多見,代之以心平氣和,合作的精神。不難看出,疫情的災難,磨練了人的意志,培養了人的耐心。隨着各行各業的改變,人的觀念也改變了。


   虹口公園,現稱魯迅公園,在大門的兩旁,新增添了一些飯店,有衆人喜愛的上海早點。大門沒大的變化,走進去就看到了那熟悉的,寬廣的大道 和兩旁的草坪,樹蔭成林。可以看到各個年齡組的,早鍛練的人群。魯迅的紀念地就在中央花台的後方,那深沉,厚重的雕像,和周圍參天松柏,環境仍是那么安然寂 靜, 後壁上有毛澤東主席書寫的“魯迅先生之墓”。魯迅先生是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和革命家,他在反封建,新文化運動和中國的革命運動中,用他的行動,以筆代戈,他的戰鬥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正象他所説的:“願中國靑年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熒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順道來到離魯迅公園不遠的多倫路文化街,三十年代,魯迅,矛盾,郭沫若等文學大家及丁玲,柔石等左聯作家,在此生活,和開展文學活動。我們步入一個具有中國古典傳統建築風格的敎堂,鴻德堂,里面坐了許多人,台上牧師正在佈道。
   漫步石板路,兩邊的樓房都是靑磚和紅磚相間,底層設有繪畫,文化用品和藝術品的店鋪,充滿着濃厚的文化氣息。沿着魯迅小道,可以看到完好保存的與魯迅先生有關的場所,其中包括故居,文化舊址。
   來上海旅遊的人,一定會選擇去豫園,城隍廟。那是一群有中國古典建築風格的建築,富有民族氣息。城隍廟 擁有各種上海,江南特色的小吃,菜系,還有一些
   來自各地,乃至世界發達國家的食品. 尤以老廟黃金,各種黃金首飾,工藝品,傳統工藝,文化用品,紡織和護膚等銷售爲主。我們特意去看了豫園,它是著名的江南園林,始建于明朝時期,現今是文物保護單位。
   豫園以它“設計精巧,佈局細膩,清幽秀麗,玲瓏剔透見長”,據介紹説。走進園內,只見大小假山,樓台,亭閣,山石溪流,景色旖旎。我們重點看了玉玲瓏,豫園的“鎮園之寶”,宋代遺石,距今一千年歷史了;涵碧樓,一棟楠木雕花樓,典雅華麗,梁枋上雕刻有百餘種圖案;我們繞景而行,衆人都在拍照留念。園內保存着大量的古樹古木,及明清傢具,名人字畫,磚雕泥塑和其他文物珍品,體現出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
   另一個來上海旅遊的人大都會去的地方,黃浦江外灘。我們遊覽外灘那天,正是五.一勞動節的夜晩。華燈初上,浦江兩岸一片通亮,霓虹燈,各色藝術燈光,貫穿衆多高樓大廈,很是精彩,但人也很多,我們隨着人群,一路觀望。中山東一路的“萬國建築群”,在燈光下,仍是那么莊嚴和別致。這些大樓群中,主要是
   以金融,財政,保險和其它業務爲主的服務管理性大樓,象匯豐銀行大樓,中國銀行大樓。我們再往前走,來到了上海人民英勇紀念碑,鮮紅的燈光,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紀念碑,它高高嵩立,象徵着上海勞動人民不朽的精神。
   站在外灘外白渡橋上,浦東新區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的東方明珠塔,上海中心大廈等建築,清晰可見。外白渡橋以它的鋼筋鐵架,連結了浦東和浦西。彎彎的河道,向西延伸,就進入了蘇州河。北外灘和蘇州河周邊都發展成了富有特色的旅遊景區。
  出于對美術的特別愛好,我們來到了浦東美術館。曾經多少次,我從網上看到那么一個特意境頭:整體的玻璃外墻,館內的觀衆能與浦西,融爲一體。今天有辛來參觀,很是欣喜。
   美術館展出了三部分以歐州著名畫家爲代表的,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作品。普拉多版的《蒙娜麗莎》,普拉多博物館中的西班牙往事,和來自蘇格蘭國立美術館的超現實主義作品。這些畫作,以它精湛的藝術,每天吸引了無數的觀衆。尤其是以達。芬奇爲作者,普拉多的《蒙娜麗莎》素描,大量的《蒙娜麗莎》在普拉多的硏究與修復照片等,都提高了觀衆對這幅畫的理解和欣賞能力。
   同時展出的普拉多博物館中的,以“西班牙往事”爲主題的作品,是以西班牙不同歷史時期皇室的變更,及出現的卓越的畫家爲軸心,介紹了不僅是西班牙的歷史,政治和社會的變化,而且這些因素對畫家的産生,作品內容和風格的影響。代表作有埃爾格列柯的《年輕紳士肖像》,讓朗克繪製的《費利佩五世一家》等,都展現了古典主義的魅力。
   蘇格蘭國立美術館以珍藏超現實主義的創作作品見長,這次展出了幾位藝術家的早期的作品:馬克斯·恩斯特 繪畫《塔樓》,1916年,《海洋與太陽》,1925年;米羅等的作品。 這些作品的內容有些難以辯認,超出了我們常態意識所感知的現實。


   美術館還有其它的藝術創作,館內佈置,令人觀而嘆之,很是難忘。
   上海是一個具有5000多年歷史文化發展的城市,除了它的日新月異的經濟和城市建設外,我有興趣瞭解更多的文化底藴。我們來到了位于浦東的上海博物館東館。它正在展出星耀中國—三星堆文物。
   三星堆文物來自四川成都平原,文化內涵非常豐富,是古蜀文明的一部分。三星堆遺址,距今約4500年-2900年。這次展出的主要部分有陶器,禮儀用器包括玉石禮器和靑銅禮器,及靑銅獻祭用品,靑銅面具等。而在三星堆文物中更神奇的部分是許多代表神權,宗敎信仰的禮器,象金面具,靑銅神樹,靑銅面具等。通過參 觀,我感嘆這些先民的勤勞和他們的智慧,也希望對蜀地人民和文化有更多的瞭解。在思索這些古蜀文物的奇特性的同時,我們不禁會想到它和中原文明的關聯。帶着這些疑問,我們參觀了中國古代靑銅器展覽,從中得到了一些答案。
   位于四川成都平原,長江上游流域的寶墩文化孕育了古蜀文明,也是三星堆文化的重要來源之一。出土于金沙遺址的玉琮,商代晩期,據考古發現源自于長江下游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而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4300年,是在中國新石器時代晩期。玉器是良渚文化最重要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代表,在良渚人的觀念里,玉器主要用來祭神並作爲權力與身份的象徵,是標明身份的禮器。在三星堆文化中,玉琮和其它玉器,起到了相同的功能。
儘管三星堆文化中靑銅禮器,有它的特殊性,非同尋常,但許多部分,仍有相同點,像商,西周時期的靑銅酒器,盛食器等。據考古發現,古蜀文明的玉石禮器和靑銅禮器具有中原地區,西北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特徵,這不僅是不同地區的工匠流動和技術交流,更是傳統,信仰,制度和思想上的相互認同。
 三.訪問台灣
  在這次旅程中,我有機會訪問了位于中國台灣的故宮博物館,我高興地看到,中華文明的結晶得以保存。展覽廳分類展出了玉器,銅器,陶瓷,書畫和其它特展,有不同歷史時期的展品,像唐三彩,明朝的靑花瓷瓶,也講一些帝王與道。使我關注的仍是那些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靑銅器:看那西周晩期的頌壺和上海博物館的春秋時期龍紋方壺多相像啊!一定是同源,同種,同根呀。


   隨着人群,我們走向那圍着很多人的地方,人們都在滿有興趣地看毛公鼎。它不僅僅是體積大的鼎,博物院的著名的國寶,更重要的在于鼎內5百字的銘文。它的內容反映了西周的歷史。周宣王即位後,毛公爲何鑄造了這個鼎的。
   同樣,在上海博物館,我們看到了存放的鎮館之寶,大克鼎。它體積龐大,外型的靑銅器紋飾,精美,鼎內同樣鑄有2段銘文。記録了西周晩期 一位“膳夫”和他先祖的光榮事迹,和鑄造大鼎歌頌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的在天之靈。
   這兩件鼎,都來自于中國內陸地區,發生在周朝與周天子相關聯的不同事件,這些銘文對硏究西周歷史,有很大的幫助。
   這次中國之行,我不僅瞭解了今日的中國,更多理解了它的過去。我有機會與家人團聚。我深深地感到,泱泱中華大地,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無論何時何地,他們都有一顆中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