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匹兹堡及各地消息

 

浦瑛開講:一次難忘的華盛頓DC學習旅行

   一個月前我參加的克利夫蘭ICC-WIN 社團組織董事會成員Aklilu Demessie 先生邀請我去華盛頓DC參加他的原籍埃塞俄比亞僑民社團30周年慶活動,他説他邀請我去,也爲我出了門票,我出于好奇決定去華盛頓DC旅行和學習,慶祝活動是5月28日。
   5月27日早上4:45來到克里夫蘭機場,一大早機場就很繁忙,非常順利地抵達了華盛頓DC國際機場,也許是大,也許是周末人不多,我找Uber,一位中年服務人員問我去哪里,我想去看看博物館,他説還是去坐地鐵,果然花了$4.5就直到了,做Uber至少需要$45,我一出站口就看到英雄紀念碑,我拖着行李,因爲不到10:00所有的博物館都沒有開門,我想慰勞一下自己,去找一家餐廳吃飯,果然找到一家Smith餐廳。
   這家環境好服務好食物好的餐廳,一進門就有兩瓶水一瓶白水一瓶氣泡水,服務員吿訴我,今天是周末,所以可以吃Branch免費酒水,服務非常好,中間只要你吃完就有人來收走空盤子,他們幾乎也不説英文,用餐讓人感受到的是一份享受還有一份尊重。到了11:00餐廳開始忙了,當我走進餐廳時,服務員就幫助我存放行李箱,同時也幫我手機充電,餐廳給我收據的同時也給了我一張這家餐廳的明信片,這眞的是享受一流的服務。


   華盛頓DC到處都是博物館,但沒有想到因爲我有行李,博物館不能進:女門警對我説:這里都是老的建築,地面都是大理石的,所以你有輪子的箱子就更不能進了,我們也沒有給顧客保管行李的服務,博物館去不了我就去了圖書館了。
   華盛頓DC公共圖書館有5層樓,屋頂還有緑色花園,圖書信息設施完善,有不同時期的人文歷史介紹展示,華盛頓DC的圖書館能感受到美國才兩百多年歷史的內涵。我在圖書館休息後參觀了一下展示台,圖書館是一個最佳地方,只要你到一個新的地方,你想找什么就先到圖書館,那里給您提供一切您要的信息。
   下午三點,我見了華人王導演,我倆有緣在藝術家趙瓊爲冷軍辦畫展時相識于費城,她今天爲生病的敎授代課,課後我們相見在中國城門前。在等王導演時發生了兩件事情:在中國城門下我看着一位老美手里拿着一份報紙對來往的人説希望捐款 ,這份報紙一共16頁,是社區報紙,做了20年,他吿訴我報紙有困難,他們找了10多人在不同的地方要大家捐款,報紙上面出售$2,他還吿訴我里面將有100個人,每個人都給錢,所以才能讓報紙生存,我給他$10,看着來回的人基本上都給他錢,有的人也不要報紙就給他錢,我也開始想着伊利華報的命運。
   還有我在中國城一家小餐廳WaSai吃了小籠包和餛炖,味道很好,親眼看着他們拉面刀削麵….飯店也很整潔乾凈,但是是需要自己排隊自己拿食物包括到不同的調味料,沒有任何服務,當午餐完了以後我看價格是跟我的早餐差不多的,我不知不覺就明白好的美國文化就是有良好服務,讓人感到被尊重,因爲其他東西是看不到摸不着,只能用心體會到。


   王導演説要帶我去Old Town Alexandria,是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的故鄉,亞歷山大港擁有 140 多個與美國第一任總統有關的地點,以及許多展示美國起源的私密博物館。在一塊很大的墻上,王導演給我介紹海報記載了亞歷山大老城以南 9 英里處的喬治華盛頓弗農山,漫步于歷史悠久的場地,仔細閲讀這座城市從 18 世紀到現在的豐富歷史,例如卡萊爾故居,曾經是亞歷山大聯合創始人約翰卡萊爾的家,以及亞歷山大黑人歷史博物館,還詳細介紹了這座城市強大的非洲裔,從南北戰爭到民權運動及以後的美國領導人。
   感謝王導演的用心,走馬觀花,在湖邊享受着人文與美景,王導演還給我買了冰淇淋,王導演是一位非常簡單熱愛生活的人,王導演爲我想的非常周到,因爲晩上我可以從老鎮直接坐地鐵就可以去見華盛頓DC美華商報創始人媒體人周續庚。
   Old Town Alexandria城區是波托馬克河濱水區亞歷山大港最受歡迎的市中心和國家指定的歷史街區。King Street Mile 和周圍磚砌的人行道上布滿了具有百年歷史的建築、歷史名勝和獨立企業。老城區是亞歷山大港的中心,距離華盛頓特區僅數分鐘路程,被 Travel + Leisure 評選爲 2022 年美國最佳城市之一和 Condé Nast Traveler。


   我坐地鐵在Rockville 下車,我已經看見林麗和她的先生楊少明,一位爲迪拜總統做了18年私人醫生的專家,還有她們二歲多的女兒。我非常感謝他們的邀請,這次我將在他們家住3個晩上。
   我們都很興奮,因爲林麗和她的楊少明先生也都認識周老師,今年周續庚先生88歲,還有比他小9歲的太太和美華報傳媒的編輯Dong Hui,我們在周先生女兒的家,因爲周老明天就要去北京,女兒送她上飛機,這是周先生疫情後第一次回國。
   我們大家圍坐一起,周老師和太太回瞻他們走過的路,總感到有點不可思議:周續庚先生,58歲闖美國,周先生在國內從敎中國古典文學30餘年,到美國8年創辦了3份中英文報刋!因爲他知道他的讀者需要,而周續庚的創造力和生命能量,使他在異國他鄉不懈進取,開拓出一片人生新天地!
   早在1993年,58歲的周續庚先生踏上了美國馬里蘭州的土地。他是來參加大女兒的大學畢業典禮,和夫人孩子們團聚的。三個月後,周先生即將返回北京,周太太好言勸説丈夫:“你一個人回去讓人不放心,還是留下來,一家人在一起吧。”
   全家人在美生活固然好,可讓周先生猶疑的是:“留在美國不能沒有事情做呀。”早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的周先生,學的是中國語言文學,又近花甲之年,恐怕很難找到對口的合適工作,那么還能做什么事情呢?這時,一群常來周家做客的大陸留學生給周先生出主意:“周先生,您是學文的,乾脆辦一份我們喜歡看的報紙吧。”


   周先生在美的時間雖不長,但卻切身感受到,海外的中文報刋奇缺,特別是報道大陸眞實情况的信息更少。許多大陸留學生思鄉心切,非常渴望瞭解來自祖國大陸的眞實消息,就連周先生隨身帶來的一些國內的報刋雜誌,也成了聞訊而來的留學生們的搶手貨,在他們中間爭相傳看。
   周先生想,旣然大家這么迫切需要,我爲何不嘗試一下辦報呢?讓報紙這個媒體吿訴海外華人一個眞實的中國,
   周先生第一份報紙取名《中華文萃》。
   《中華文萃》創刋後,有留學生在網上發佈了消息,這下可不得了,許多華人從世界各地打電話、發傳眞,紛紛想要看到這份報紙,並表示要爲報紙盡份心力;西班牙的一位上海留學生,要做《中華文萃》的西班牙特約記者,美國每個州都有志願者要做報紙的發行代理……
   爲了辦這張報紙,周先生和全家付出了許多心血。“最困難時,沒有資金,缺少人員,機器又出毛病。一家人甚至連參加醫療保險的錢都付不出,眞好比走鋼絲,是冒着風險干的。”周先生感嘅地説。
   爲了這張報紙,在魯道夫梅肯學院敎授中文的周太太,不僅用自己的工資供應着全家人的生活,報紙初創時的經濟虧損,還得靠她的工資積蓄來貼補;而大女兒爲了幫助爸爸辦報,放棄了直攻博士的深造機會,辦報最忙時,又不得不辭去了報酬不錯的公司職位,親自開着沒有上保險的車爲報紙採訪新聞、跑廣吿、搞派送,連13歲的小女兒也積極參與了報紙的録入排版。
   有志者事竟成。經過3年多的苦拼,《中華文萃》報逐漸鋪開了市場,在全美50個州發行,並且擴展到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歐洲,越來越受到讀者歡迎,經濟效益也有所好轉。
   談起創辦報紙的艱辛與成功,周先生深有感嘅:“辦報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把它當作賺錢邀名的工具,我們明白:辦報有一種歷史使命感的支撑,即使在最困難時都在想,總有一天會好起來的!

   周先生很成功地創辦第一份報紙,他又在1997年秋天,又一份名爲《美華商報》中文報紙在美問世了。爲了使報紙與華人社會更貼近,便于編輯發行,周氏父女特地把編輯部遷到了馬里蘭的大華埠地區,在這里租房辦報。因爲大華埠是華人最集中之地,聚居的華人大約有14萬人。
   媒體人就是一座駕起中美交流的橋,世界太小,周太太吿訴我1982年她在匹兹堡住在盲人老師凱文家,她吿訴我們盲人老師凱文的能力,我也補充凱文對中文的熱愛和我5月7日去匹兹堡和凱文一起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