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伦布、匹兹堡及各地消息
|
|
徐悲鴻女兒演奏曠世絶響彩墨曲
——一場失而復得的樂譜奇遇故事
|
徐悲鴻的女兒徐芳芳演出後接受觀衆獻花
海 龍 冰凌推薦
|
金秋十月的這個周末,世界著名的紐約林肯藝術中心迎來了一場堪稱曠世絶響的交響音樂會。這場音樂會的意義非凡,不止是因爲其演奏樂團的名聲和浩大的聲勢,也不僅因爲其鋼琴主奏者是著名畫家徐悲鴻的女兒,而是因爲這場音樂會意義的隆重和這里一段凝結着大半個世紀的友情。更重要的是這里面埋藏着悲歡離合和遺失了越半個世紀之久的《徐悲鴻彩墨曲》樂譜失而復得的驚喜及它歷盡滄桑終見天日的故事——在交響樂演奏會的現場,徐悲鴻的女兒徐芳芳敎授向觀衆介紹了徐悲鴻當年這段不爲人知的往事和這部鋼琴協奏曲作曲家江文也先生充滿滄桑的悲壯經歷。這里面死生契闊的相知情義感動並震撼了觀衆的心靈。
凡熟悉中國畫者無人不識徐悲鴻畫的馬、鷹和鷄。徐悲鴻的大寫意除了馬以外,最能表達其愛國情懷的是他畫的雄鷄。徐悲鴻生於中國動蕩年代,他成名後又趕上抗日戰爭,作爲一個偉大的愛國者,他全力以赴投入了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戰。
除了用自己的畫筆做武器在海內外募捐支援抗戰外,徐悲鴻還大量創作了喚起民衆抗戰的作品,其中最爲感人的是他創作于抗戰爆發前夕的《風雨鷄鳴》和《壯烈的回憶》。據徐悲鴻女兒徐芳芳敎授回憶,這兩幅曠世佳作都創作在1937年中華民族危亡在即的抗戰前夕,它們的主題都是雄鷄。《壯烈的回憶》是爲紀念上海軍民“一·二八事變”殊死抗戰五周年。畫面上一只黑色雄鷄站在高巗上引吭高歌,它的身下是一簇簇茁壯挺拔的向日葵。徐悲鴻用這富有激越戰叫精神的雄鷄來喚醒民族斗志鼓舞爲民族解放抵死奮鬥的精神。而《風雨鷄鳴》也是類似題材,但它的表現手法更爲悲壯。這幅圖的正面也是一只號呼泣血的雄鷄,它堅壯的鐵爪深深嵌進腳下的危岩,畫面下部是風雨中飄搖但誓不摧折的勁竹。徐悲鴻用沉鬱的墨色濃筆重彩地渲染了“風雨如晦鷄鳴不已”的危急局勢並希望整個中華民族一齊起來勇敢頑強地投入對敵抗戰視死如歸的救亡中去。
這是兩幅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們對當時抗戰軍民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也是中國現代美術史上的杰作。一般觀衆大都熟悉這兩幅杰作,但很少有人知道它們背後的故事。十月二十二日,徐悲鴻的女兒徐芳芳在紐約林肯藝術中心給我們講述深藏其背後的往事,她還用鋼琴協奏曲的形式演奏並詮釋了父親好友、著名作曲家江文也先生爲少女時期的她寫作的這一鋼琴協奏曲。
據徐芳芳回憶,作曲家江文也1940年代是徐悲鴻夫婦的朋友,他在徐悲鴻任校長的北平藝專音樂系任敎。1950年江文也成爲新中國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敎授,但在1957年他被劃右派而失去出版和演奏的權利。徐悲鴻的小女兒徐芳芳9歲時被中央音樂學院附小録取主修鋼琴。1953年徐悲鴻去世後,江文也仍常去徐家做客。他對徐悲鴻有着很深的感情,曾將徐悲鴻贈他的奔馬畫作捐給徐悲鴻故居博物館。江文也先生也很賞識徐芳芳的才華,他1930年代就在國際樂壇比賽中獲特別大奬,是中國管絃樂最早的編創和中國鋼琴音樂的先驅。他對徐悲鴻非常感念,在徐芳芳讀附中三年級時,他懷着深厚情誼,決定寫一組關於徐悲鴻繪畫精神的鋼琴協奏曲給他的女兒未來演奏。
1964年秋,他終于完成了具有三個樂章的鋼琴協奏曲《徐悲鴻的彩墨畫》交給了廖靜文。可不幸的是當時政治形勢變化學校將西方古典音樂專業改成了中國音樂,徐芳芳開始下工厰基層等向工農兵學習中斷了學業,沒有機會試奏這首協奏曲。
1966年以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政治運動,江文也受到批判和強制勞動,徐悲鴻故居被拆除,書畫作品和書籍被查抄。江文也的樂譜也在運動中遺失了,直到他去世,徐芳芳都沒能夠發現這部珍貴的樂譜。這成了徐芳芳的終生遺憾和心中永遠的痛。
徐悲鴻《壯烈的回憶》
蒼天有情,2016年徐芳芳在母親廖靜文去世一年後整理她的遺物時驚喜地發現了這部協奏曲的第三樂章《風雨鷄鳴-壯烈的回憶》,它上面有江文也的手迹和她父親徐悲鴻所繪雄鷄圖像!半個多世紀以後,紙色已然變黃,但那熾熱的情愫仍然讓人感動和震撼。
徐悲鴻《風雨鷄鳴》
經過了悉心的復原和苦練,徐芳芳決定要演奏這首難忘並凝結着兩代人友誼和悲壯人生的協奏曲。它攜帶和珍藏的不止是個人或藝術家之間的故事,而且昭示着整個民族和時代的生命和絶響。徐芳芳是帶着大半個世紀和血與火的情感來演奏這首作品。她相信如果江文也還活着,他會高興聽到這首被雪藏了半個多世紀的作品在紐約上演。徐芳芳也相信,如果徐悲鴻和廖靜文活着,他們也會對女兒把這一段民族危亡抗戰的史詩和對友人江文也的紀念呈現在世界人民目前感到欣慰。
這場觀衆期待已久的演出獲得了巨大成功。徐芳芳用鋼琴協奏曲的形式向觀衆傳遞了父親徐悲鴻在民族危亡時義無反顧的抗戰決心和頑強斗志;也通過樂曲傳遞了作曲家江文也用音樂語言向全體民衆傾訴的徐悲鴻彩墨畫的意義和它們對鼓舞民心起到的作用。這宏偉的樂章里也刻畫了徐悲鴻創作的艱辛並盛贊了他用筆和水墨畫的形式爲民族解放貢獻了力量。同時,這高昂和激動人心的樂曲也歌頌了中國人民抗敵御侮和寧死不屈、充滿了對勝利的期待和宏偉勇敢的浪漫主義精神。徐芳芳和樂團的演奏激起了全場觀衆經久不息的掌聲和共鳴。
這場音樂會堪稱是紐約的“徐悲鴻之夜”。當晩同時上演的還有作曲家黃安倫爲這次音樂節最新創作的交響詩《徐悲鴻畫境隨想》。它分爲兩個部分,其靈感分別來源于徐悲鴻的油畫《蕭聲》和國畫《奔馬》。這兩部分風格迥異。《蕭聲》輕柔遼遠如歌如幻,充滿着東方情調的神秘和迷氛,有一種遠思和縹緲的情致。而《奔馬》則如心旌澎湃軍號嘹亮、鐵馬冰河無限關山,有一種民族精神和呼喊和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決心。有了這種決心和精神,中華民族充滿了豪情,是不可戰勝的!《徐悲鴻畫境隨想》非常充分地呈現了徐悲鴻畫作的意境和精神,把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完美地植入了音樂世界,是一種値得稱讚的成功的嘗試。
演奏有終至,情愫無止境。經久不息的掌聲中,徐芳芳吿訴觀衆,這次的演出是這部作品的世界首演。有了這個良好的開端,我們相信,她還會在世界各地向更多的觀衆傳播中華民族的愛國救亡精神和這感人的繪畫-音樂史詩以及兩代藝術家的友誼故事,讓人們永遠記住歷史的悲壯和有情。
|
樂團演出交響詩《徐悲鴻畫境隨想》“奔馬”的場景 |
|
|
畫家徐悲鴻的女兒徐芳芳主講“我的父親徐悲鴻”
畫家徐悲鴻的女兒徐芳芳在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主講“我的父親徐悲鴻”。講座上徐女士以流暢的英語介紹她父親徐悲鴻的作品,通過徐1930及1940年代的水墨與油畫作品的幻燈片分析他的創作風格。講座的主辦單位是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及新加坡管理大學。
徐女士 (71歲)説,徐悲鴻
(1895-1953)是現代中國繪畫之父,也是20世紀中國最有影響力的美術敎育家。徐悲鴻爲中國的畫家與美術敎育家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
徐悲鴻以馬畫聞名于世
她以徐悲鴻于1938年創作的《馬(無題)》(129.5x75.5
cm)爲例子説明他如何描繪健碩而飽滿的馬匹。筆下的馬鼻孔圓潤而寬大,胸肌挺健,這幅畫最特出的技巧是畫家有意把前腿拉長,使馬腿顯得修長有勁。這種畫法叫做foreshortening,是西化的技巧。她説徐1930年代曾經在印度住過,有一次從大吉嶺一路騎馬到克什米爾。他發現印度馬很特別,寬鼻子長腿,他很喜歡。回來以後他畫的馬顯得特別的高大雄壯,並以畫馬聞名于世。
通過人物畫描繪民族精神
芳芳説除了馬以外,她父親的人物畫也贏得許多藝術愛好者的欣賞,有濃厚的人文氣息。她列舉幾幅人物畫説明。第一幅是1940年創作的大型油畫《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中國一個神話,講一個老頭因兩座山擋住他的大門口,立志將山鏟除。他知道自己做不到但希望他的後代能繼續努力。徐悲鴻這一幅畫要表達一種堅強的奮鬥精神。《愚公移山》是水墨畫的一個大突破:畫家成功地運用西畫的素描技巧表現人物的精神。
第二幅重要的水墨人物畫是《巴人汲水圖》(1937)。那時候徐悲鴻住在重慶嘉陵江北的鄉下。工作地點在重慶大學松林坡,每日乘船來往嘉陵江兩岸。《巴人汲水圖》的創作,畫家一筆揮就,沒有底稿。她説,中國畫要求畫家有敏鋭的的觀察力,每一根線條,每一片墨一下筆就不能修改。這幅畫成功地捕捉汲水工人艱苦的勞作。這是徐早期以勞動人民爲主題的作品之一,也是他的寫實繪畫風格代表作之一。
然而更全面地展現徐悲鴻油畫技巧的作品要算是《田橫五百士》(1930)。田衡是秦末齊國的貴族,因不願稱臣于漢而自盡,他手下的500位壯士知道以後也跳海自盡。畫家在創作時以現實中的人物爲參照。其中站在第一排,身穿黃衣的人就是他自己。這幅畫暗喩日本侵華時中國人奮勇抵抗的精神。
動物畫栩栩如生
徐女士説父親不止能創作栩栩如生的人物畫和馬畫,
畫其他動物也一樣能細緻地表現它們的特性。比如1938年創作的淡彩中國畫《負傷之獅》。當時日軍入侵中國,人民苦不堪言,畫家以強勁有力的線條畫雄獅的身體,它以回首的姿態,雙眼炯炯有神,似乎在向日本侵略者怒目瞪視。其他優秀的水墨作品包括:《杜甫詩意》(與張大千合作)、《灕江春雨》、《蕭聲》、《牧童與牛》、《虎與兔》及《甘地》。
徐悲鴻
(原籍江蘇)于1919年考入巴黎國立美術學校學油畫和素描。他是第一個把油畫和素描技巧引進中國的畫家。他認爲畫家應該表現生活而素描是重要的基本功。他在中央美院創立油畫系,傳授油畫技巧。從1927到1953年,他創辦的油畫系統培養了幾代的油畫家及美術敎育家。這一批畫家或美術敎育家爲20世紀的中國繪畫做出偉大的貢獻。
廖靜文搶救徐悲鴻最大的收藏
中文版《奔騰的駿馬:畫家徐悲鴻和她的家人在毛澤東的中國》
徐女士在講座上也談到于2016年出版的英文書《Galloping Horses - Artist Xu Beihong and His
Family in Mao’s
China》。她説,寫這本書的目的在于:呈現眞實的資料;向她的母親致敬,讓世人知道她在保留父親重要作品及收藏方面所付出的心血。該書已經有中文版的電子書《奔騰的駿馬:畫家徐悲鴻和她的家人在毛澤東的中國》。(詳情請上網:www.BeihongChinaArts.com)
出生於北京的徐芳芳是徐悲鴻第三任太太廖靜文 (1923- 2015)的女兒。父親去世時她才6歲,哥哥徐慶平 (72歲)
是徐悲鴻紀念館館長。她父親去世以後,母親把1200件作品和1000件古今名古書作品捐給國家,成立了徐悲鴻紀念館。該館收藏的徐悲鴻作品是全世界數量最大、水平最高的。文革期間母親慘被毆打,徐悲鴻紀念館險遭攻擊。母親向周恩來求救。周總理找人把紀念館藏品運到故宮,在那里有解放軍守護,國寶才得以保存。1966年8月紀念館被拆,她又歷經千辛萬苦,紀念館終于在1983年重建。她説如果沒有母親的努力,今天人們就沒有機會欣賞到完整的收藏。她説,從1949年到1976年,徐悲鴻在新中國任中央美術學院的院長和美術家協會的主席。當時共産黨執政,要藝術家爲人民服務。徐悲鴻嘗試改變畫風。他很支持新中國,但碰到很多困難。
徐悲鴻對孩子的期望
《奔騰的駿馬:畫家徐悲鴻和她的家人在毛澤東的中國
》也記録徐女士自己的事迹。她説父親很疼愛她和哥哥,對他們的期望很高,希望至少有一個孩子能當畫家。當哥哥5歲,她4歲時父親要他們練習書法。芳芳自小在北京中央音樂學院附中修讀鋼琴演奏專業。文革前努力硏修10年。文革時和哥哥一起下放。下放期間在農村干粗活的日子很苦,但她不放棄學習,偷偷地學英文,希望她的英文和音樂的知識能對後人有所貢獻。她強調下放使她變得更堅強。
在結束講座時,徐女士説父親多次訪新加坡辦展覽,認識了許多朋友,和這里的人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她希望她的講座能激發東南亞的畫家像徐悲鴻一樣努力創作,也希望更多人能欣賞到優秀的藝術作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