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9月8日在蘇格蘭去世,享壽96歲。由此令我想起36年前,曾有幸全程採訪英女王訪華,留下彌足珍貴的回憶。
那是1986年,英女王作爲首位訪問中國的英國國家元首,訪問了北京、上海、西安、昆明和廣州,結束訪華行程後,她取道香港返英國。這是她在位70年(1952年至2022年)進行的最重要國事訪問之一。
由於歷史機緣湊巧,我除了在1982年9月22日,作爲香港快報記者,自港赴北京採訪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華活動外,還是爲數不多全程採訪英女王訪華的香港記者,當時我任職香港新報高級記者,也是歷史見證人之一。
歷史見證人 全程採訪女王訪華
1986年10月12日下午5時,英女王搭乘揷有英國皇家旗幟的三星專機,徐徐降落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這是一個極爲重要的歷史性時刻,是在位的英國君主首位到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英女王的丈夫愛丁堡公爵菲臘親王(Prince
Philip,又譯菲利普),于下午4時30分,比女王提早半小時,從日本抵達北京。女王在王夫和英國駐華大使伊文思陪同下,儀態萬千出現在機門上。
我在報道中是這樣描述看到英女王第一印象的:“她穿着一套金黃色黑點的百摺裙,頭戴白帽子,足踏黑色高跟鞋,戴黑手套和拿黑手袋。”菲臘親王則身穿灰黑色西裝,打一條長格花紋領帶,精神奕奕。…
中方前來迎迓的包括中國外交部長吳學謙夫婦和副外長周南夫婦等。當時我注意到機場還有一名特殊人物—駕駛華航專機從台灣投奔北京的飛行員王錫爵,時任中國民航北京管理局副局長兼副總飛行師。
隨後英女王一行在吳學謙等人陪同下,前往釣魚台國賓館下榻。據指出,這次英女王下榻國賓館18號樓,動用了1700萬人民幣重建裝飾,原本是西方建築,改建成富民族特色的宮殿式建築,共有20個房間和12個大小會客室。
獲所在報社特派採訪英女王訪華的香港記者,任務光榮而艱巨,除了電視台記者派出專業攝影師外,各報記者都是“一腳踢”,旣要採訪攝影,還要寫稿冲印傳照片。每天起早摸黑,工作量超多,壓力山大。我們每採訪一個活動,都要提前一兩個小時苦候以待,連日早上都要五、六時起床,馬不停蹄趕飛機趕路,晩上還要趕寫稿發新聞到深夜,睡眠嚴重不足。…
現在翻出當年連篇累牘的報道,眞有“白頭宮女話當年”之感,那時年靑有活力,幹勁冲天。現在回憶是“美好的仗已經打過”,“我對靑春無悔”!但也眞的是“好婦不提當年勇”了!
當時香港記者採訪英女王訪華,是透過全國記者協會爲我們統籌安排。記得記協12日晩給我們發了十張英女王在北京訪問期間的定點採訪圖,包括首都機場、故宮、天壇、天安門廣場歡迎儀式現場、人民大會堂、歡迎宴會、文藝晩會、六一幼兒院、長城及長陵,看得我們眼花撩亂,實在分身乏術,但又長不出三頭六臂。
1986年10月12日,農曆九月初九,也就是重陽節當天,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到訪。“九”在中國被認爲是個吉祥數字。圖爲有關方面組織北京民衆夾道歡迎英女王。
從競爭對手變爲分工合作
而每個點香港記者只能分得兩個名額,每一個地方都嚴格規定近距離接觸人數。我們只好從競爭對手變爲分工合作,各報記者湊在一起磋商結果,達成“君子協定”。例如女王參觀故宮時,分爲ABCDE五個近身記者採訪點,然後抽籤決定人選,對於運氣好抽到最佳位置的記者,其任務之一便是要將所見所聞公諸于衆。
10月13日上午10時,英女王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東門外廣場,接受以中國國家主席李先念爲首的中國領導人正式歡迎儀式,女王身穿鮮紅色套裝衫裙,配上一頂別着一朶黑緞花的紅禮帽,衣襟別上一杯胸針,戴黑色手套及拿黑手袋,在和煕的陽光下顯得雍容華貴,神采奕奕,菲臘親王陪伴在側。
女王一行在李先念陪同下,通過紅地毯步上檢閲台,接受21響禮炮致敬,並檢閱三軍儀仗隊和接受民衆歡呼。
上午11時15分,英女王在釣魚台國賓館會見部分中外記者。在此之前一天,全國記協給我們每個記者都發了一張請柬和名片,要求我們塡寫代表機構的名稱和本人姓名,然後在當天會見前夕交給禮賓官,一一唱名上前與女王握手。遺憾的是由於時間關係,沒有安排任何人拍照留念。
李先念隨後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北京廳舉行國宴招待英女王。兩人分別發表談話指出,香港前途問題解決後,兩國會盡力維護香港的繁榮穩定。
李先念在談話中希望女王轉達,歡迎“查理斯王儲夫婦(當時戴安娜王妃尙在世)在方便的時候來華訪問”。
李先念在國宴上贈送女王兩件禮品,分別是西安出土的秦代銅車馬玉雕縮小版仿製品,以及一幅女王綉像。贈送菲臘親王的兩件禮物,則是名畫家吳作人的「熊貓竹箭圖」(菲臘親王是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會長),以及一本集郵冊。
中國官方媒體14日大都在頭版頭條,或以顯著篇幅報道英女王首天在北京的訪問活動。中共喉舌「人民日報」更以大量篇幅圖文並茂刋載女王的訪華活動,並刋登女王參觀天壇及故宮的照片、女王頭戴皇冠的照片,以及身穿晩禮服步入人民大會堂出席國宴的照片。「人民日報」同時在內版,以顯著篇幅全文刋登「女王訪華側記」。據説這在中共報業史上非常罕見。
中國領導人鄧小平,于14日上午11時15分,在釣魚台國賓館養元齋會見英女王,總算得償平生素願,他曾表示,“在我有生之年,希望能有機會在中囯會見英女王。”
我在報道英女王官式訪問時,穿揷了一條頗受讀者歡迎的「花絮」,主題爲「實際行動表敬意鄧小平臨時戒煙」;副題爲「談話妙語連珠再顯風趣幽默」。我一開頭就切入正題:沒有抽煙,也沒有痰盂。
報道提到,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和胡耀邦以實際行動表示對英女王的敬意。他們都是以抽煙厲害著稱于世,但14日他們爲了尊重英女王不許別人在她面前抽煙的習慣,自始至終破例沒有抽過一根煙。
鄧小平在和英女王共進午餐時,好幾次煙癮發作,看得出他好幾次忍不住習慣性想抽煙,但終究還是把手縮回去。他們會談氣氛輕鬆活潑,鄧小平提到北京天氣乾燥,希望借到倫敦的霧;王夫則揷話説可以借雨,雨比霧好,並説中國可以借陽光給倫敦。
記者注意到,鄧小平和胡耀邦分別會見英女王的時候,不約而同都是大力握着女王的玉手,邊握邊搖,搖了好一會才放開。
14日下午,英女王一行在北京市長陳希同陪同下,游覧了舉世聞名的北京萬里長城,參觀的是八達嶺居庸關其中一段,當時她60歲,腳蹬兩吋高跟皮鞋,連續一口氣走上陡斜的長城第三烽火台,氣定神閑,腳不顫,氣不喘,顯示她的身體健康情况不錯。
英女王與菲臘親王1986年訪華時,10月14日登上長城做了一會“好漢”。(新華社)
10月15日,英女王一行前往上海訪問,隨行的有英國外相賀維、中國外交部長吳學謙等,英女王一行下榻西郊賓館。我們記者團也乘坐專機跟着到了上海;上海市長江澤民及其夫人王冶坪、副市長劉振元等人前往機場接機。那是我第一次見到江澤民。
1986年10月15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上海參觀訪問。
首次見到江澤民
英女王下午參觀遊覽豫園商場,並在九曲橋中央的湖心亭聆賞江南絲竹,及用宜興紫砂壺品獅峰特級龍井茶,佐以豫園特色點心燒賣和小籠湯包等。而我見縫揷針,忙中抽空,獨家專訪了爲英女王表演的“神奇魔笛手”陸春齡,他分別演奏了英國名曲「鄉村花園」和中國民歌「喜報」,並向女王贈送一盒「陸春齡笛子專輯」錄音帶等。
16日中午,英女王一行前往陝西西安參觀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然後馬不停蹄飛往雲南昆明,苦了大批隨行記者疲于奔命。這次有關方面安排記者分乘三架專機隨行採訪,事先曾向我們打招呼,一俟英女王離開秦俑館,即要我們馬上回到自己乘坐的專車上,好讓專車緊跟女王車隊趕往機場搭機前往昆明。否則沿途交通堵塞,萬人空巷,飛機將等不及記者專車到達便起飛,屆時趕不上飛機的記者,便要望天興嘆。
英女王1986年10月16日訪問西安,參觀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因此,當時雖然雨勢頗大,我們記者都顧不得全身淋濕,冒雨百米冲刺跑到車上。亞洲電視爲了拍攝現場鏡頭,險些趕不及上車,幸虧在專車已開動時及時截停。
昆明的天空特別矮
“春城無處不飛花”。這是昆明給我的第一印象。比起當天西安的攝氏15度,昆明同一天是攝氏23度。昆明屬雲貴高原中心,海拔1800多公尺。我下飛機的第一感覺,是昆明的天空怎么這樣“矮”就像一個廣角鏡似的,也格外天朗氣清,似乎伸手可及。
中國方面安排英女王在昆明逗留兩天,是全程逗留時間較長的地方。英女王一行下榻市中心的震莊高級別墅。
17日上午,英女王往游昆明西山,登三清閣,觀華亭池,然後在西苑別墅碼頭乘船遊覽滇池,觀看漁民捕魚;下午她前往瀕臨滇池的大觀樓花圃,與王夫種植了三株英國玫瑰。接着參觀雲南民族學院,該校3600名學生,來自29個少數民族,當天傾巢而出,穿着各種不同的民族風格服裝,載歌載舞,將女王訪滇熱鬧氣氛推到最高潮。
當晩英女王一行出席雲南省省長的歡迎晩宴,品嚐到地道的滇菜風味天麻汽鍋鷄等。飯後英女王在其下榻別墅的小禮堂內,觀看了一場民族風味濃鬱的文藝表演。
據指出,雲南省府這次安排女王入住震莊高級別墅,是因符合女王身份。因“震莊”是與中國古代經書「易經」中觀物取象的八卦之一震卦命名。“卦”意爲“雷”,有威震之意。與女王的威嚴端莊相得益彰。
英女王于18日上午11時55分,乘坐三星專機抵達廣州,受到廣東省省長葉選平及其夫人吳小蘭、副省長楊立、廣州市市長朱森林等人歡迎。女王身穿一襲白底藍花的連衣裙,外披一件紅色同花款大衣,頭戴一頂白圓帽,帽上繫一條與衣服一樣顔色花款的絲帶,並在帽後打一個蝴蝶結,上襟別一枚藍寶石胸針,配以白鞋白手套白手袋銀耳環及項鏈,別有一番韻味!
葉選平的九歲孫子葉丁丁,向英女王獻上一束鮮花。當時盛傳葉選平之父葉劍英元帥病危,葉選平本來是人在北京侍奉在側,爲了歡迎英女王訪穗,才特意趕回廣州。
英女王在廣州西苑的東南方,種植了一棵特意從英國運來的名貴橡樹,據説挑選的地點是風水寶地。
18日晩上,英女王結束在廣州的旋風式訪問,乘坐不列顛尼亞號皇家游艇前往香港,結束爲時一周的訪華活動。
全程陪同英女王訪華活動的中國外交部長吳學謙,當天圓滿完成陪伴女王出遊活動,也與夫人離穗返京。他被記者問及對英女王訪問成果的看法時,只是表示“累死了”!
作爲隨團全程採訪的記者,我們何嘗不累!可是,人生難得幾回搏!感謝歷史給予我們這樣的機遇!讓我們見證了時代風雲變幻和日出日落!
1984年5月25日,時爲中國外交部長的吳學謙在人民大會堂被一群香港記者包圍採訪,右二爲曾慧燕。
作者/曾慧燕
曾慧燕:資深媒體人,香港作家協會首任理事,紐約華文作家協會資深會員、北美華文作家協會會員、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創會會員。自1980年起至2017年底,先後任職港台和北美七家大報共38年,發表二千多萬字報導,爲海峽兩岸三地採訪過最多名流政要的華人記者。其文章爲海內外各大報刋廣泛轉載,並收録在《中國當代新聞文學選》等數十本出版書籍,其事迹爲海內外一百多家媒體報導,並入選《香港滄桑──紀念香港回歸10周年—香港著名女記者曾慧燕》(中國社會科學院編輯)等。
1983年獲“香港最佳記者”、“最佳特寫作者”、“最佳一般性新聞寫作”三個大奬,打破歷屆得奬紀録;1984年當選“香港十大杰出靑年”;1985年當選“世界十大杰出靑年”。2006年入選“全球百位華人公共知識分子”。2017年獲美國中國戲劇工作坊“跨文化傳媒貢獻奬”。2018年獲美國聖約翰大學亞洲硏究所華美族硏究會“卓越貢獻奬”。2021年獲華美族移民文學佳作奬,以及海外華文著述獎新聞寫作評論佳作奬。
重要著作包括:《外流人材列傳》;《在北京的日日夜夜—中英談判我見我聞》;《一蓑煙雨》;《飛花六出》(合著)等;曾撰寫《大城小景》、《外流人材》、《杰靑天地》、《路漫漫》、《人在紐約》、《慧言燕語》、《人間煙火》等十餘個專欄。
我一直勉勵自己:
把目睹的罪惡吿訴大家,是一種良知;
把瞭解的內幕吿訴大家,是一種道德;
把聽到的謊言吿訴大家,是一種博愛;
把親歷的苦難吿訴大家,是一種吿誡;
把追求的眞理吿訴大家,是一種信仰…
當社會災難到來之時,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