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匹兹堡及各地消息

 

近代上海首位女畫家—吳杏芬

女畫家—吳杏芬

 

作者:唐榮智,上海,中國
丁建農,哥倫布,美國

 
   在中國歷史上,以書法和繪畫著名的女士甚少。在已出版的書籍中,她們的作品和介紹往往被放置于書的末尾。女士的作品,才華和影響力並沒喚起社會足夠的重視。這種境况到清末和民國初期,有所改善。本文不想在此列舉引起這種改變的各種因素和時代背景,而着重介紹一位在20世紀初,在敎育,政治改革的時代潮流中,在美育,藝術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並在中國尤其在上海國際舞臺上發揮積極作用的女畫家-吳杏芬。她是自上海開埠之初的首位女畫家,安徽新安畫派在滬上畫壇的傳統中國畫的引領人,

今歙縣昌溪鎮,吳杏芬的出生地


(一) 父女畫家
  吳淑娟,字杏芬,自署杏芬老人,晩號杏芬女士。生於咸丰三年(1853.1.2子時),歙縣昌溪人。歙南之昌溪爲千年古村。這里山靑水秀,歷代名人輩出,曾考出了144位秀才,24位貢生,9位進士,爲國內罕見,而精于書畫者,更是徽州其他村落難以比擬,尤其是吳氏一門,滿清以降,代有人出,爲藝林所重。
  樹從根上起,水從源頭來。中國徽文化網(2008.9.1)講述新安畫派中有一個很特別的現象,師承和家傳的傳授關係,直接能保持畫風的純正。而吳杏芬及其父吳鴻勛爲父女家傳關係的一個典型,恰是“新安風”中的“畫苑一燈,恆不乏人。”
   先説其父吳鴻勛,字子嘉、心蘭、小竹、鶴峰、紫袈道人、知非翁,清咸丰舉人,後入曾國藩幕府,並任過湖州府知府三年。他善畫蘭竹。畫蘭,數筆寫成,濃淡相宜,柔中帶剛,暗飄幽香。畫竹,濃淡交錯,沉着酣暢,如拔劍弩張之筆,勾劃出如槍之干和箭之葉。畫菊,總是從單純的內容和簡潔的搆圖中,顯現古雅而野逸之氣。尤精六法(中國古代品評人物畫的六項標準: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形,經營位置,傳移模寫,後應用到山水,花鳥等畫科,成中國畫的代名詞)。因其父的藝術造詣和嚴格家敎,杏芬幼受庭訓,山水、蟲鳥、花卉、人物,淵源家學,少即承“新安風”,由平正之于神妙,由規矩以超乎奇杰,有出藍之譽。同治元年(1862),其父寓滬賣畫,杏芬時年十歲,形影不離,隨父肆力于六法,日漸深造。

吳杏芬畫作



(二) 與畫傳神
   吳杏芬畢生致力于中國山水畫的硏究與創作。畫論宗南田(惲壽平)的寫生正派,師古人,更要師造化,乃稱與畫傳神,作爲最高境界。靑壯年時期,經常跋涉名山大川,尋奇于名勝古迹,漫遊祖國十八省的大好河山。正是大自然的恢宏氣魄,旖旎風光,爲她提供取之不盡的藝術養料。出遊歸來,帶回卷卷寫生畫稿。於是閉門搆思,直至完成林壑幽深,筆底若有煙雲,令人神往的稱心佳作方纔停墨。《十八省名勝圖》就是這樣創作出來,“有單行本行世,皆傑作之尤著者也。”(引自黃太玄:《唐母吳太夫人家傳》)。她丈夫書法家,江寧太守唐昆華,收藏書畫甚富。有利于她博覽衆書,從中汲取豐富營養,並廣交畫壇朋友,切磋交流。她的山水畫作品,取法不一,力求寫眞山眞水,隨景而變,重在傳神。黃山風景以奇著稱,她的《黃山圖》二十四幅,運筆皆奇而渾然厚實。杭州西湖景色淡騅,她的《西湖十景》,色清而綿渺淵雅。
   網上還有衆多具體介紹她的畫作,値得解讀。如,她的人物畫,豐富多彩,千姿百態。寫神話故事的,有從天而降的大將軍《天神圖》;有寫平民百姓的《豆棚閒話圖》;有正襟危坐的《管夫人小像》。在作畫技法上,師古而不泥古,有的畫面以粗筆塡實,隨形密布,有的用筆特工,有的則疏爽傳神,筆墨瀟灑。
   她的花、鳥、蟲、魚,多爲工筆畫。《雪柳寒江圖》,畫面清奇之氣逼人。《百花圖》長巻,更是畫色生香,天然麗質,她用了二年時間才完成這畫卷,名公鉅卿,題咏殆遍。
   清宣統二年(1910),她的作品參加了在羅馬舉辦的意大利博覽會,名作如林,意大利王后獨奇賞其畫,斥巨資購藏于皇宮。民國4年(1915),又集生平杰作百條幅,用珂羅版(照相玻璃版)印刷,製成畫冊,發行國內外,中外報界爭相發表專評文章,一些國家博物館稱之爲“近世空前之作”。但是,値得一提的是,前些年流傳一個説法,認爲吳杏芬“她只能繪幾筆花卉,巨幅是不能勝任的”。(録自天津于建華著《析回書畫細賞玩》,學林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第74頁,引述“補白大王”鄭逸梅在《吳杏芬老人畫的眞僞問題》中的言論)在大量歷史事實面,如此撥污水者難道不汗顔嗎?

(三) 樂善好施
   吳杏芬不僅是一位杰出的女畫家,人品也高尙,熱心公益慈善事業。民國六年
   (1917),第一次世界大戰烽火災難,她捐出隹作十幅交協約國紅十字會, 在上海卡爾登飯店茶話會上拍賣,頃刻售罄,得資11700元捐款。民國九年(1920),湖北省大災,湖北義賑會請求她助畫充賑,她又捐十餘幅作品義賣,得款全部充賑。當時大總統徐世昌題頒樂善好施匾額。她七十大壽,民國總統黎元洪特書“林下風高”四字,制匾祝賀。因爲她的畫藝與人品,人們公認“在海上閨秀畫家中,她是資格最老,地位最高,名聲最著的一位。她山水花鳥俱佳,畫技嫻熟,風格老練,不見女性畫家慣有的柔弱氣質,可謂墨界女中豪杰。”(引自斯舜威著《海上畫派》,東方出版中心2010年8月第一版第14頁)僅舉一例,1919年,在上海成立的天馬會國粹畫系審查員選舉中,她與吳昌碩、王一亭、劉海粟、諸聞韻一起當選。她得五票,僅次于王一亭的七票,而高於吳昌碩的四票和劉海粟的三票,作爲唯一的女性,足見她在當時海上畫壇地位之高。
  但是,到了七十多年後,滬上出版物中卻有人認爲:“她只能繪幾筆花卉”,“所有畫件,如人物由沙輔卿代筆,山水由汪仲山代筆,陳奇壑有時也代筆山水,葉楷發代筆花卉。因爲這幾位畫家,潤格都較便宜,杏芬訂潤貴,一個轉手,卻名利雙了。”(于建華、鄭逸梅之引文同前)據我們晩輩所知,在杏芬老人晩年時,年邁體弱,力不從心,無奈由其兒子唐熊(吉生)代筆幾幅,應酬難卻之情。此事似何必求全責備。想當年她樂善好施的種種義舉,怎么會變爲今天他人嘴里的“名利雙收”?公道自在人間,無須多言了。
   杏芬老人對畫壇貢獻,還有她注重國畫敎育。我們不妨打開《上海美術志》(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年版)看看,民國初期多年中,那么多重要的、有代表性的畫展,包括中日美術協會、中日聯合美術展覽會,中國現代名畫家近作展覽會,都有她的畫作爲重要展品面世,還有她在日本俱樂部開辦畫展。1925年,她還與吳昌碩、王一亭等一起被聘爲上海城東女校圖畫專修科敎授,熱心培育後人。出身大家的李祖韓、李祖雲(李秋君)兄妹,最初均師從杏芬老人,後成爲美術家。但是,奇怪的是,有權威性的《中國美術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版)在收録美術家中,有吳杏芬帶敎成長的學生李秋君,卻不收録其師,上海開埠後第一位女畫家!難以理解,有失公允。借此以正視聽,詳述其業績,爲先祖説幾句公道話。
  她還先後帶敎其子唐吉生、孫女唐澄成滬上畫家,在楊東山著《唐母畫史》詳載其畫苑佳話。因中風, 卒于民國十九年(1930)十一月二十八日亥時,享年七十八。書法家黃太玄曰:“晩近畫苑 欲求如太夫人之學養兼優,卓然獨立于天壤自足不朽者,幾絶無僅有。”斯人斯事,“其中殆有天也。”(引自《唐母吳太夫人家傳》) 

 

書法家黃太玄撰吳杏芬家傳,李秋君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