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匹兹堡及各地消息

 

金堅范:黃河之水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之源。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祥地。山西省襄汾縣的丁村遺址,發現了30萬年前人類用火的遺迹。在人類智能大爆發的時代,以孔子爲代表的中華民族的先哲便在黃河岸邊散步,思考着人與人的關係。老子生長在長江流域,但道家學派的開山之作《道德經》卻寫于黃河流域的函谷關。黃河是母親河,我們應該如愛自己的母親一般去愛它。著名詩人艾靑在1938年寫下了“我”和“土地”的詩《我愛這土地》:“爲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詩人關注着民族的命運,如另一位大詩人穆旦所説,他“所着意的,全是茁生於我們本土上的一切呻吟,痛苦,鬥爭和希望”。詩人的愛,太深沉、太強烈,自然就有説不盡的話,但仿彿又説不清。“深沉”的愛難以訴諸語言,只能凝成晶瑩的淚水,模糊了雙眼。這樣一種愛,這樣一種愛國主義情懷,是値得弘揚光大的。

   2017年9月,我有幸第一次觀看吉縣壺口瀑布。之後在《啊!黃河!》一文中,記下了當時的思緒:“現在黃河之水就近在咫尺了。一眼望去,那怒濤狂瀾、洶涌奔騰,挾着巨雷般的聲響,氣呑萬里如虎,滔滔席捲而去……此時此地的黃河之水,其洶涌澎湃之勢,其實不是天上之水奔瀉而來,而是猶如萬馬奔襲而來,千百只虎豹奪路奔襲而來。”我在這篇文章中呼喊衝決一切的氣勢和力量無比的怒吼,就是自強不息的陽剛之氣,也就是我敬愛的老領導光未然先生在其傳世之作《黃河大合唱》歌詞中所呼喊的:“我們祖國的英雄兒女,將要學習你的榜樣,像你一樣偉大堅強!像你一樣偉大堅強!”一陰一陽之謂道。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只有水暖風輕、精緻優美、溫馨靈秀,還必須有馬背上的雄風,天蒼蒼野茫茫的氣概,呑荒吐野、叱咤風雲的精神氣質。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曾這樣分析大唐盛勢之由來:“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之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頽廢之軀,舊染旣除,新機重啓,擴大恢張,遂能另創空前之世局。”剛健有爲、自強不息是我們民族的一種主體精神。剛毅精神旣是克艱攻難、勇于創新之必須,又是文明平衡的需要。

   黃河之水是有顔色的,而且其顔色是變化的。之所以叫它黃河,因爲一般人看到的黃河,已經夾帶着沿途黃土高原的泥沙,因而水是混濁的。但黃河的源頭,在靑藏高原蜿蜒奔流500多公里後,依然靑翠如玉。兩相對比,不能不使人感嘅萬千!一年多以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強烈地衝擊着中國,衝擊着世界。它幾乎打破了每一個人的正常生活,影響了個人乃至社會的精神狀態,甚至改變了人們對生命的期待;同時也醍醐灌頂般地吿訴人們,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
   地球上的生物鏈十分脆弱,而各種動、植物之間的關係,絶大多數還不爲我們所知。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茨早在1963年就提出了著名的“蝴蝶效應”:一只南美洲熱帶雨林中的蝴蝶扇扇翅膀,可能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一場龍捲風。它説明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可能會帶來巨大的變化,也可用來説明看上去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情之間有着意想不到的關係。人類不能再忽視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的警吿,沿着只索取不講修復的老路走下去。人類需要一場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緑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地球。生態文明是人類經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進入一個新型的更高層次的文明形態,建立在人類對自然長遠、全面認識的基礎上。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緑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緑色”兩字赫然在目。五位一體,缺一不可,而“緑色”則是基礎性的,且有法律保障,因爲我國《民法典》不但已經明確規定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並將其定位爲基本原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一國家戰略,其核心思想是生態保護是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生態沒有保護,高質量發展就無從談起。所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這一命題,雖然在地域上界定爲黃河流域,但其所含的核心思想,具有超越層面的含義,不僅適用黃河流域的發展,也適用于其他國家戰略、其他地區的發展乃至一切領域。生態文明是我們國家永續發展的千秋大業。

   我們要以自然之道,養萬物之生。從自然中尋找發展機遇,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雙贏。
   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是個經典性的命題。它強調天道跟人道、自然與人息息相通、和諧統一。如莊子所説:“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爲一。”宋代張載説:“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百姓是我的同胞,天地萬物皆是我的朋友,強調人對自然應該友善而富有愛心,像朋友一樣融洽相處。人與天地萬物要合一,要統一起來,反對人爲地破壞自然,主張“因順自然”,順從自然的規律。這種因順自然,不是被動的、消極的,而是“與天地參”,就是人要參與自然界的變化。《周易大傳》説,要“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這里,“裁成”“範圍”是調節的意思,“輔相”“曲成”是輔助的意思。即一方面要承認自然的變化和它的規律,另一方面要發揮主觀能動性,調節自然的變化,協助萬物達到完滿的程度。可以説,人類如果要在這個星球上長存下去,確實必須“與狼共舞,與百獸共存”。人類呀,善待大自然,保護生態,就是善待你自己!

   這場疫情還啓示我們,以道觀之,物無貴賤。新冠肺炎病毒,不管你是什么膚色、什么宗敎信仰、什么政治立場、什么官階,一視同仁,迫使人類團結起來共同應對。17世紀英國詩人約翰·多恩有一首被廣泛傳誦的詩《沒有誰是一座孤島》。詩人強調,任何人都是人類的一部分,無論誰死了“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因此,“不要問喪鐘爲誰而鳴,喪鐘爲你而鳴。”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用“喪鐘爲誰而鳴”作爲自己小説的題目,道出了人類對相互關愛的渴求。
   南北朝時詩人范雲在《渡黃河》中寫道:“河流迅且急,湯湯不可陵……寄言河上老,此水何當澄。”還黃河之水清澈碧翠,這千年的呼喊,今天該實現了,中央已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列爲國家發展戰略。這一戰略的實施,是歷史的必然、時代的呼喊。人們必須深刻理解其重要性,方能以“天予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迎,反受其殃”的緊迫心態,投身其間,爲這一戰略的實施,將“此水何當澄”變爲“此水今日澄”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來源:優子豆讀寫
編輯:念初心
商務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