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Feature
本會通過中華文化爲紐帶緊密聯繫海內外浙籍兒女,增強對民族的認同感和對祖國的向心力,提陞愛國熱情;通過開展面向海內外的各類跨文化交流活動,增強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話語權
【編者按】
舉世矚目的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即將開幕,這是在全球新冠疫情防控背景下舉辦的一場特殊冬奧會,更是中國繼成功舉辦2008北京奧運會、2016杭州G20峰會之後,又一次大型國際盛會。世界各國各地區運動員、敎練員、官員、觀衆等將來到中國,參加或觀看比賽,實地觀察與體驗中國風貌、中國魅力與中國擔當。這是一次在家門口講好中國故事的絶佳機會,是向五大洲展示眞實中國的重要場景,那么如何在對外傳播上遵循奧林匹克精神,助推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呢以下是浙江中華文化海外傳播促進會學術顧問、浙江大學公共政策硏究院硏究員夏學民的個人觀點,供商榷。
2022年2月,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將在北京舉辦。北京這座雙奧之城將再次受到全球矚目。儘管新冠肺炎疫情給北京的籌備工作帶來巨大挑戰,但北京克服重重困難,已經基本完成籌備工作。在冬奧會期間,如何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呢
北京冬奧故事的核心是什么奧林匹克格言
Faster,Higher,Stronger,Together(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應爲2022北京冬奧會對外傳播的基本精神遵循。在當前全球新冠疫情仍在蔓延的大背景下,相比“更快、更高、更強”,此次北京冬奧會對外傳播的重點應突出“更團結”,以契合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關切,集中表現中國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巨大努力與成效。秉持“更團結”理念講好冬奧故事。具體來講,可分爲以下層次:
首先,各國更團結。在2022北京冬奧會比賽期間,我們要主動發現、挖掘並抓取不同國家選手之間互幫互助的動人故事,讓“更團結”具有“中國味”。
其次,不同種族選手更團結。在2022北京冬奧會比賽期間,各種膚色、多種民族、世界五大洲的選手們互學互幫,在中國變得“更團結”。
再次,不同競賽項目之間更團結。我們可從技術層面、針對具體比賽項目,發掘各國選手的協作精神,可以突出中國選手與其他國家選手的團結合作精神。
與2008北京夏季奧運會相比,如今中國的綜合國力、國際地位均已發生巨大變化,相信2022北京冬奧會又是一次向全世界集中展現當代中國風貌的絶佳機會,也是對講好中國故事、提陞對外傳播能力水平的一次大檢閲。
冬奧會如何以冬奧會爲載體,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在夏學民看來,不妨從以下三方面來講好北京冬奧會中國故事。
第一、中國人的故事。集中傳播當代中國人的品味、形象、性格、氣質,全力塑造描繪中國人健康向上、靈動剛毅、勇敢拼搏的精神風貌,與奧運格言“更快、更高、更強”相契合。對外傳播遵循“小切口、大主題”原則,不妨選取外國運動員可接觸得到的志願者、場館工作者、中國運動員等各種“小人物”,以“百姓視角”“奧運興趣”來觀察、解讀、詮釋此次冬奧會,凸顯人類相愛、美美與共的神聖感。
第二、中華神話故事。中國有5000年文明史,炎黃子孫始終相信“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北斗七星”等神話故事的精神力量。因此,我們不妨把這些耳熟能詳的中華神話,像希臘神話一樣塑造成爲奧林匹克的精神之源。落實到具體操作上,可採用聲光電等多媒體技術,利用AI人工智能、語音合成等旣有高科技手段,把中國神話中的“龍”“麒麟”“鳳凰”“玄武”“天狗”等神獸,具象地映射進各種運動場景中,近距離滿足各國運動員(尤其是具有宗敎信仰者)對東方神話的好奇與膜拜。
第三、曾來過中國的外國人的故事。我們應重點選取與歷朝歷代中國關係密切的外國人(如馬可波羅等),精心講述他們與中國交往的歷史故事,用奧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精神詮釋他們的人生軌迹,建議創作《世界公民眼中的北京冬奧會》系列動畫動漫,借他們之口講出對中國人和中華文化的眞實認知與溫暖感受。期待外國人講中國故事,更有説服力和影響力,或許能擺脫以往少數外國人對中國的偏見與傲慢,獻給世界一個公正的北京冬奧會印象。
對外傳播設置議題是關鍵,北京冬奧會還可增設哪些新議題?
2022北京冬奧會是全球進入後疫情時代的一個重要時間節點,一次強化“更團結”理念的奧運會,更是向世界展示眞實、自信、友好與實力擔當的當代中國形象的關鍵機會。我們不妨按照“全球關注、中國特色”總原則,設置一些與體育運動相關的諸如環境保護、動物保護、“國潮”藝術之類的相關議題。
環境保護方面,我們可以延續“北京藍”議題,把中國大力減排、鐵腕治污、全民治水的故事講講好,比如一個外國河長的故事;動物保護方面,我們可以延續“雲南大象集體遛彎”議題,把這些年來中國保護生物多樣性、家家戶戶養寵物、“狗是人類的朋友”的故事講講好,比如一條貴賓犬成就一對美好姻緣的故事;在“國潮”藝術方面,我們可以把中國年輕人(包括外國人)穿唐裝、唱京戲、練書法、打遊戲、裝修運動鞋、住民宿等新潮復古生活方式表現得淋灕盡致,比如一個中國運動員的電競和COSPLAY故事。
在對外傳播實踐中如何充分發揮互聯網社交媒體的作用
官方媒體適合發佈較爲權威、嚴肅、統一、剛性的信息。與此同時,非官方媒體尤其是互聯網社交媒體更具多樣性、個性甚至是批判性,它設置議題更靈活機動,可以形成“輿論部落”,甚至以“形式上自相矛盾”的對冲機制,來應對質疑與批評,實現以高度的輿論彈性來吸收“雜波”和“噪音”的效果。全球網友尤其是體育愛好者可在這個“彈性輿論場”中釋放能量,加深認知,形成共識,刺激創新,從而在客觀上擔當起認知交流、思想碰撞與文化交融的功能。在社交媒體的交流與碰撞中,努力構建世界公民在北京的印象。具體建議,推動各國知名運動員開設Twitter、Facebook、LinkedIn、YouTube人民號、新華號、微博、微信視頻號、抖音號等社交媒體賬號,主動爲其提供帶有長城或北京logo的頭像圖(背景圖)或録制一段具有中國特色的“標識音”。在自媒體輿論場上設置系列技術性議題,展開技術性討論辯論,持續製造並主動引導熱點,彈性管控“負面輿論”,讓中國熱持續升溫。(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