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匹兹堡及各地消息

 

基于双创能力培养导向的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杭州市國際人才交流大會宣傳實踐小組

   摘 要:媒介融合改變了新聞生産和傳播的方式,改變了傳媒生態,也改變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理念和工作方式,對新聞人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提出了新要求,也給高等院校新聞學敎育及人才培養提出了新挑戰。新聞學專業建設該如何順應媒介融合潮流,轉變敎育觀念、敎學模式,尤其是實踐敎學模式,使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環節相融合,訓練學生在專業學習的過程中養成職業能力?成爲當前新聞學敎育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媒介融合;雙創能力;實踐敎學;紐約商務

 
  2014年5月,一則“高等敎育改革確定:600多所本科高校將轉向職業敎育”的信息頻現報端網絡,敎育部傳達出600余所地方本科院校將向應用技術型轉向、向職業敎育類型轉型的調控政策信息,各省高校先後開始了轉型發展的探索。
  無獨有偶,2012年末,哥倫比亞新聞學院推出了一份長達126頁的硏究報吿《後工業時代的新聞業》,記録了在新的媒介生態環境下,傳媒業已經發生的和正在發生的變化,以及從中可以吸取哪些經驗敎訓,記者、新聞機構應如何調整、適應。
  敎育部、中宣部于2013年6月出台了一個《關於加強高校新聞傳播院系師資隊伍建設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敎育培養計劃的意見》,也就是所謂“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敎育培養計劃”。即:“培養學生全媒體業務技能,強化實踐;未來五年500個記者進入高校新聞傳播專業任敎,500個高校敎師到媒體兼職;改革招生、培養、課程和學制模式”。2018年9月17日,敎育部、中共中央宣傳部發佈《關於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敎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指出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新聞傳播專業建設,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新聞傳播專業。經過5年的努力,建設一批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硏究宣傳敎育基地,打造一批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新聞傳播專業點,形成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全媒化複合型專家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體系,培養造就一大批適應媒體深度融合和行業創新發展,能夠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優秀新聞傳播後備人才。
  國內國外的風向標,都指向了普通本科院校大學生者職業能力培養的問題。
  一、基于雙創能力培養的新聞學專業建設對新聞學專業的要求
  新聞學專業屬於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應緊緊圍繞傳媒技術的發展和新聞敎育的現實條件,及時調整培養方案,順應轉型發展的需要。
  從全球範圍看,國際新聞傳播敎育的發展趨勢是進一步重視實踐敎育與實踐課程體系的建構。特別是21世紀以來,媒介融合的趨勢使歐美新聞敎育界加強了與媒體機構的合作與交流,增加了實踐課程體系在課程設置中的權重。密蘇里新聞學院在2005年成立的媒介融合專業,要求學生在大學期間的前三年接觸的都是跨媒體技能和經驗的培訓,在不同的媒體平台獲取經驗。2005年由卡耐基基金會、奈特基金會聯合5所美國著名大學推出“卡耐基一奈特未來新聞敎育計劃”中也包含大量實踐課程的設計,如聘請新聞界專業人士負責實習指導工作,由學科權威與業界精英共同執敎等。
  根據哥倫比亞新聞學院硏究報吿,後工業時代的記者需要“軟技能”和“硬技能”。軟技能包括:良好的心態和精神狀態,成爲具有企業家精神的記者;成爲網絡化的個體;培育具有正直和良好判斷力的公衆形象。硬技能包括:具備專業知識,成爲專家型記者;熟悉數據和統計知識;瞭解用戶分析工具,更好理解受衆;熟悉基本編碼知識;會講故事;懂項目管理。
  由此,基于雙創能力培養導向,向新聞學專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一)設計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體系。
  新聞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敎學體系尤其是實踐敎學體系的設計必須針對現代傳媒與社會的需要。學校在專業建設的同時必須加強對用人單位的需求調查,不斷改進培養體系,對傳統的理念和方法予以改變創新。培養新一代的複合型新聞人才已成爲現今高校新聞敎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適應新聞人才市場的新要求。
  傳媒技術的快速發展大大影響了傳統媒體産業的結構,不同媒介之間的關聯、交叉性正在加強。當“全媒體戰略”已經成爲媒介發展共識,對新聞人才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一是綜合運用多媒體工具與技能完成對事件表達的能力;二是藉助各種渠道和終端整合海量信息資源的能力。前者要求新聞學實踐敎學要適應新媒體形勢,注重學生全媒體技能的實驗實訓。後者要求新聞學實踐敎學要積極推進産學硏結合的應用,注重學生媒介融合的理念和操作方法的實驗實訓。
  全媒體技能的實驗實訓是高校新聞學實踐敎學的薄弱環節。目前“媒介融合”理念還未完全納入我國高校新聞學實踐敎學體系。一方面網絡新媒體的實驗室涉及較少;另一方面傳統的新聞實踐敎學大多采用單一的媒體技能實驗實訓,較少將實踐敎學資源整合。
  二、 融會媒介時代新聞學專業實踐敎學面臨的危機與挑戰
  媒介融合、全媒體發展的時代,給新聞從業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尋求改革創新發展的傳統媒體以及新興媒體人才緊缺。但是,筆者調查的數據顯示,無數新聞學專業的畢業生找不到對口工作,新聞學專業因此還被排入了大學生就業率紅黃牌榜。
  分析其中的原因,這與我國高校新聞學專業原有的實踐敎學模式已經嚴重滯後于傳媒産業的發展有很大關係。無論是本科院校辦學的大背景,還是地方院校自身的生存小環境,對新聞學專業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人才培養設置了重重障礙。
  (一)新聞學敎育大的環境存在兩方面的危機。
  一是伴隨着高等敎育整體辦學規模的過快擴張,各類院校紛紛興辦新聞學專業,畢業生日趨增多,而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尤其是實踐敎學體系的建設卻還處于摸索中。
  二是學校人才培養與傳媒業需求錯位,畢業生不能滿足行業對人才的要求。一邊是新聞學專業遍地開花,另一面是各地可利用的社會資源相對穩定,也集中于個別優勢高校,社會分配嚴重不均使得大部分院校即使有美好的願望也沒有條件去深入接觸行業。難以與社會需求建立親密的關係。
  這兩個錯位,加劇新聞學專業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二)學校自身辦學的小環境,加劇了學校敎育與社會對人才需求的錯位。
  一是隨着大學城的建設,高校紛紛從市中心走向郊區,許多獨立學院更是從都市走入二三線城市。學校遠離了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交通不便,直接影響了學生參與實習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相對的學校可依託的社會資源相對減弱。
  二是師資增長速度跟不上需求。由於高校在招聘條件的限制,缺乏實踐經驗、從學校走向學校的年輕敎師特別多,敎學經驗、實踐經驗等相對缺乏。缺少“雙師型”敎師的這種現象,直接影響新聞學專業實踐敎學質量。
  三是敎學所需軟硬件更新快,學校資金投入後續不足,課程敎學所需的設備和耗材得不到滿足。有不少院校則由於資金來源不足,缺乏平面媒體的適合各類型媒體所需的採寫編攝必要的實驗設備;有些高校雖擁有校園報刋、網絡、廣播電視台、微博微信等校內媒體資源,但僅僅依靠校內資源很難獲得實踐能力的提陞,何况得考慮校園宣傳與新聞製作的區別。
  四是培養目方案、敎學內容“拿來主義”互相通用的,沒辦學特色,對全媒體轉型背景下的新聞敎育處于摸索期 ,實踐敎學體系的建立也缺乏經驗。當前社會人才競爭的日益激烈,畢業生求職時如果“採、寫、編、評、攝”的核心技能都沒有基本掌握,更別説立即上崗的職業技能。
  新聞敎育與新聞用人單位的錯位與斷裂,讓我們不得不反思“學院式”新聞敎育的不足,在全媒體時代,新聞敎育的實踐敎學體系亟需進一步完善與落實。
  三、基于雙創能力培養導向的新聞學專業實踐敎學體系構建
  媒介生態環境現實的日新月異 ,市場對“融合記者”需求高漲,高校新聞學專業尤其是實踐敎學體系面臨改革的緊迫性。在融合媒介情境下如何改革新聞學專業的實踐課程體 系,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 力與新媒體適應能力,浙江工商大學杭州商學院一直在實踐探索中。
   (一)符合全媒體轉型戰略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目標
  新聞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實踐敎學內容必須針對現代傳媒與社會的需要而設,新聞院系要加強對用人單位的需求調杏,據此不斷改進實踐敎學方案。當前全媒體戰略背景下,高校的新聞傳播敎育亟須增強全媒體意識,對傳統的新聞敎學予以改變創新,以適應新聞人才市場的新要求。
  全媒體轉型已經成爲傳統媒體在新媒體環境下謀求生存和發展的共識”的背景下,對新聞人才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一方面綜合運用多媒體工具與技能完成對事件表達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藉助各種渠道和終端整合海量信息資源的能力。前者要求新聞學實踐敎學要適應新媒體形勢,注重學生全媒體技能的實驗實訓。後者要求新聞學實踐敎學要積極推進産學硏結合的應用,注重學生媒介融合的理念和操作方法的實驗實訓。在近年來施行的敎學改革,強調對學生的專業性背景和數字化新聞技能的訓練,充分發揮校內外力量,集新聞生産流程、記者編輯的工作內容和方式的調整等媒介融合操作方法的實踐敎學。
  (二)注重敎改,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的理實一體的課程群
  依據全媒體戰略背景下的人才需求特徵,以媒介融合課程爲紐帶創建實踐課程體系。除了傳統的理論知識的學習,強調媒介融合業務知識和科學技術知識的學習,在敎學實踐中將互聯網、新媒體等高新傳播科技知識融入到新聞傳播、人文社科知識結構中去,使學生確立全新的傳播價値觀,掌握全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規律和受衆的心理。
  圍繞應用性複合型全媒體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將新聞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具有邏輯聯繫的若干課程整合構建形成有機的課程體系,構建一體化課程群。該課程群由三種類別的課程組成,分別是前驅課程、當前課程以及後續課程。其中,前驅課程爲新聞學基礎理論課程,當前課程爲新聞業務課程、媒介融合課程、編輯技術課程,後續課程爲全媒體技能訓練以及綜合實踐項目。有了前驅課程的學習,學生就有了學習新聞業務課程和編輯技術的基礎與能力。前驅課程和當前課程兩類課程相互作用就可以培養學生媒介融合的一些操作理念和方法。在後續課程的實踐敎學過程中,需要學生把與媒介融合相關的課程糅合成一個緊密關聯的有機整體,通過課程間知識點的關聯,對當前課程的學習會加深對前驅課程的理解,同時也爲後續課程的學習打下基礎,可見媒介融合課程的學習是聯繫前驅課程和後續課程的重要紐帶。這種一體化的課程群設置整合了學科的知識,在一體化的敎學中充分培養學生適應全媒體戰略背景下需求的能力。
  探索以項目任務驅動爲導向的實踐敎學方式方法任務驅動學習是實踐敎學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它是保證課程學習目標達成的重要手段。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敎學理論基礎上的敎學法任務驅動敎學模式是變“敎師爲主體”的傳統敎學模式爲“學生爲主體”的現代敎學模式。“任務驅動法”的主要結構是:呈現任務一一明確任務一一完成任務一一任務評價。由此激發學生學習自主性,深化所學專業理論,提高學習效果。要求敎師在講授理論的過程中,結合社會對新聞人才的職能需求,注意開發麵向行業和服務地方的實踐項目,爲學生選定任務、設置情境,使其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促進學生實踐技能的提高和創新思維的拓展,提高學生的自主實踐能力。
  (三)以校企合作雙贏模式建設實踐敎學基地
  1.實踐敎學基地應覆蓋多類型媒體
  全媒體人才培養的實踐敎學基地一定要覆蓋電視、報紙、網絡、廣吿等多類型媒體。學生拓寬校外實踐平台的同時,也有助于媒介融合理念的強化以及操作方法的鞏固。特別是實踐硬件設施不足的新聞院校,建立校外多類型的媒體實習基地,與媒體合作辦學是一個有效的實踐敎學的途徑,一方面,能鍛煉學生的全媒體實踐能力,部分解決自己實踐硬件的短板,另一方面,媒體通過此途徑也可選拔和培養其後備人才,實現學校與媒體合作辦學的雙贏。
  2.探索校企合作雙贏新模式
  對於全媒體實驗室建設相對成熟和完善的新聞院校來説,在實驗課程與經典理論知識結合設計豐富多樣的實驗項目的同時,也可以面向校內外學生和社會開放實驗室,加強與媒體的合作,多種形式地使用實驗室,這旣能調動師生參與實驗實踐的積極性,又能避免設備荒廢。例如紐約商務出版集團、桐廬縣融媒體中心等基地,在實踐敎學中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依託紐約商務出版集團基地開展的實踐敎探索
  紐約商務傳媒集團以跨國、跨界、跨媒體的獨特的創新模式,以“現代文化行爲策劃”爲新的理論,以“非贏利性、富創造性、反常規性、重實效性;定位準確、切實可行、跨界運作、效果顯著”爲準則,高端策劃、大力推介、有效運作各種文化項目,向世界推介中國。與之相適應,紐約商務傳媒集團順應互聯網+的信息傳播大背影,融合發展華文傳媒,合力傳播。集團旗下有:紐約商務出版社、國際作家書局、紐約商務新聞社、國際品牌策劃推介中心、《紐約商務》雜誌、《文化中國》叢刋、中國古代文化國際硏究院(與上海交通大學合辦);國內單位:杭州冰凌文化策劃有限公司;聯盟單位:香港《華人》雜誌、美國《伊利華報》、澳大利亞《聯合時報》等。在這兩年時間,我們圍繞中心工作,先後增設了紐約國際影視製作公司、美國英思博敎育傳媒集團、《紐約名片》雜誌、國際黃賓虹硏究會、國際華文媒體硏究中心等機構。這兩年,紐約商務傳媒集團貫徹“一帶一路”的國家發展戰略,圍繞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確立與推介中華文化的國際品牌;發揮中美文化交流的正能量,促進中美兩國關係的健康發展。
  2016年10月25日,美國紐約商務傳媒集團董事長冰凌先生受聘浙江工商大學杭州商學院人文學院兼職敎授、名譽院長,雙方聯合成立國際華文媒體硏究中心,旨在搭建中美兩國院校與媒體聯合硏究、學習、實習的平台,旨在“後G20杭州峰會”時期,培養國際型、開創型的新一代華文記者編輯,硏究國際華文媒體發展方向。國際華文媒體硏究中心還和紐約商務出版社聯合創辦《國際華文媒體硏究》雜誌,並編輯出版《國際華文媒體硏究叢書》。
  (一)建立美國紐約商務傳媒集團杭州商學院工作站
  工作站開展日常的校內外新聞採寫編播,紐約商務出版集團則提供美國《紐約商務》、香港《華人》雜誌、美國《伊利華報》、美國《紅杉林》雜誌、新西蘭《鄉音》等一批海外華文媒體平台,展示學生秀實踐作品。
  (二)引進實務導師,打開全球視野
  充分發揮紐約商務出版集團在海外華文媒體中的影響力,邀請一批海外華文媒體總編輯,走進課堂講學,開拓學生的視野。每一位受邀演講的嘉賓,都帶有一個任務:聘請學院新聞專業的學生爲實習記者或兼職記者,從事周邊新聞採訪寫作的任務。
  (三)項目驅動,全流程實戰
  2019年,紐約商務傳媒集團與浙江天台縣白鶴鎮合作,中國第一家鄉鎮級雜誌《中國·白鶴鎮》首發式和新聞發佈會在美國康涅狄格州“中國作家之家”舉行。學院新聞學專業多位學生參與採寫、編輯工作,《中國·白鶴鎮》發行在海內外受到關注,爲當地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新動力。
  紐約商務傳媒集團多年來與杭州國際人才交流與項目合作大會宣傳部合作,也爲同學創造了實踐的機會。自2018年起,學院每年組織3-5名學生的組成的記者團,全程駐會採訪,採制海外宣傳的新聞統稿,作品在數10家海外華文媒體刋載。該項目成爲了在學生中知名度極高、社會影響力較大的實踐。
  五、 結束語
  卓越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不僅是當下新聞敎育改革的必然選擇,而且也是非綜合型大學新聞專業發展的現實選擇。
  “學新聞最佳的方式是實踐,強調動手做和職業取向”,這是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的主張。毫無疑問,對於新聞學敎育而言,不管是培養複合型人才,還是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對學生開展行之有效的實踐敎學,培養學生從事新聞職業的綜合能力,都是新聞敎學中的重要環節。
  當前媒介融合的傳播業態,對新聞從業者的職業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全面掌握多種媒體的基本知識和技術,同時又特別擅長某一類型媒體的業務技能,才能適應現代新聞傳播的要求。”換言之,融合媒介的傳播現狀,不僅要求新聞從業者具備全媒體思維和全媒體意識,而且對於採、寫、編、評、拍、攝、録等十八般武藝,要全面涉獵又精通。
  浙江工商大學杭州商學院新聞學專業順應傳媒局勢的變革,自2013年起,逐步建成了多層次、立體化的在“雙創”理念下探索建構新聞傳播類專業本科多層次、立體化的寶塔式開放實踐敎學體系,以橫、縱、深三維立體向度與多維開放向度的“雙創”實訓交相促進,是切實培養新聞傳播類本科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並且,在實踐中逐漸看到了成效,根據對在校生的就業情况、職業後期發展的調查表明,這是一値得探索的道路。
  作者:陳國利,浙江工商大學杭州商學院,國際華文傳媒硏究中心,主要硏究方向爲新聞傳播實務、新媒體傳播、文化傳播等。
  (本文受浙江工商大學杭州商學院高等敎育硏究項目《基于“雙創”能力培養的新聞專業融合傳播實踐敎學模式硏究》資助)
 

紐約商務出版社社長冰凌先生在新聞現場指導學生

本文作者在新聞現場示範敎學

作者在課堂上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