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匹兹堡及各地消息

 

寫給鍾南山、范光陵、唐同誥、李庭昆、徐曉星

的一首歌

文/ 世界文化導演; 美國伊利華報上海首席記者艾文

 

題記:
   鍾南山、范光陵、唐同誥、李庭昆、徐曉星,都是在八十歲以上的人,且都是我用拙筆寫過的人物。今天我之所以把他們集合起來,再來寫他們的原因有三,一是,他們都是在奔百歲的路上活蹦活跳;二是,他們都是在知識文化生活領域中突出貢獻者;三是,他們都是健康長壽快樂的正能量人。我認爲,在八十歲以上的年齡段,他們五位是我崇拜的明星,也是我學習的榜樣。
一、榜樣的力量/ 我寫致敬共和國英雄鍾南山
   武漢吿急!武漢吿急!廣州往武漢高鐵飛馳,臨危受命,八旬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剛忙完工作,雖已疲憊,但心卻早己飛向冠狀病毒前線。沒有槍炮聲,沒有硝煙瀰漫,這是一場在和平環境里,引發事關千萬人的生死保衛戰。
   武漢大地怎么啦?因一場突發冠狀病毒爆發,來勢兇猛,中國不少省市危機四伏,病患份不斷增多,美國,日本、韓國等多個國家,也都相繼出現新型冠狀病毒患者。


   武漢封城,與之相關的其它地區也有開始實行,一時中華大地談之色變,要知道,不到萬不得已,是決不會出此下策,在這舊年與新年相交之際,歲未憂患撓人心。疫情使武漢感染者增加,要命是醫護人員出現被傳染,1000多萬武漢人民憂心重重國人民心都跟着提了起來,救救武漢吧!求助呼聲燃遍多少絶望人家.......
   猶如一場大的戰役,點將!有誰衝鋒前線?面對肆虐疫情,中科院院士,84歲鍾南山敎授挂帥出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鍾南山!一個耄耋老人不怕嗎?黨和國家召喚,哪怕拼了老命也要奔赴疫情前線,領導指揮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實地瞭解疫情,硏究布控方案,上發佈會,連線媒體直播,解讀最新情况,鍾南山!我心中的英雄!以他這樣的高齡身軀,依然在這危機關頭身先士卒衝鋒陷陣。


   望着這位老人,我內心爲之震撼,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眼下,與疫情戰鬥在武漢打響,四方支援顯示中國力量!而鍾南山院士!以他令國人感動的行動,正在激勵中華兒女們,奪取這場,徹底戰勝新型冠狀病毒攻堅戰的勝利!致敬!我心中的英雄鍾南山院士!
2020年1月1日凌晨于上海
二、我和范光陵院士 / 他是台灣著名文化人物/世界十二大畫家
   作爲中國當代十大畫家,近現代世界十二大畫家,中國電腦之父,中華第一才子范光陵之所以知此科學文化健壽原理,和他一生追求正義眞理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信念一脈相承並指引他不爲所動不斷前行。就單從一件事上看,簡直了不起的偉大,那就是身在台灣,日子且過得相當富足的他,卻冒着生命危險,在1988年兩岸冰凍時期毅然擎起“台灣經貿文化大陸考察團”的大旗,帶領百號愛國人士,飛躍了嚴寒冰凍的台灣海峽,來到祖國大陸成爲了那年兩岸破冰之旅第一人的新聞人物,中外主流媒體披露了范光陵先生爲了故士思念同胞帶領台灣第一個經貿代表團來到大陸。


   之後兩岸交流逐步起來,兩岸三通也爲兩岸同胞架起親情文化交流橋樑,我們當不忘這位勇敢的民族英雄。誠然,我們也看到了兩岸關係一直以來起起落落,少數台獨勢力阻繞兩岸統一。在這種複雜的情况下,他曾在兩岸不同場合態度明確地表明,擁護大陸對台政策,竭力贊成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反對台獨,台灣應回歸到祖國的懷抱里。逆行者必折壽,順行者必增壽,如果將它至兩岸問題上解讀,台獨勢力叫了半個世紀,台灣現狀現又如何呢?而一個爲維護中華民族和平統一的大陸,則是一片欣欣向榮國富民強並屹立于世界東方。這不正是“逆行者必折壽,順行者必增壽”的眞實寫照嗎。
   葉落歸根。近三十年來,范光陵先生在上海親眼見證了祖國大陸日新月異的變化和取得的輝煌成就,擁護偉大的黨中央領導,以他驀年壯志,力盡所能作爲兩岸統一益事,並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世界各地推廣和傳播所親力親爲。他用他自己早年在台灣和美國時的積蓄以及自己的藝術作品收入,在上海購房生活。
   范光陵雖年事已高,但精神瞿鑠,似乎有一種使不完的力量,很多人曾問我,你和范院士挺熟,平時他是怎么保養的?有何養生法?這個問題倒是有趣實在,據我觀察和依我對他的瞭解程度看,這是和他的人生理想、畢生追求以及從他身上所折射出那種向上樂觀和正能量的因素有很大的關聯。范光陵曾説,在他有生之年,定堅持爲兩岸統一奔走並以言傳身敎爲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堅持不懈努力。
三、我和美國華人計算機領域驕楚唐同誥/ 這是一位年逾八十的華人科學家。
   一天,我們面對面聊着。他和藹可親,面色紅潤卻兩眼炯炯有神。説起自己苦心硏究軟件自動化工程,頓時,滔滔不絶,眉飛色舞,那天,他的思想完全沉浸在科學自動化軟件的海洋里。唐同誥籍貫中國寧波鄞縣,出生1939年9月27日,出生地點中國上海市,中學畢業于上海五十三中學。大學敎育1958年考入復旦大學數學系數學專業,大學畢業于1963年“複變函數專門化”班,並于1963年在同一數學系任敎“複數分析”課程。唐同浩畢業論文:“On the Existence of Homeomorphic, Holomorphic Solution of Degenerated Beltrami Equation”在復旦大學校刋(自然科學版)發表。
   1968年:在江南造船厰的船體製作自動化的“船體數據光順”的大會戰里,創新地用類似人工智能的的算法,在中國首次取得極其滿意的成功。唐同誥1969年: 提議在復旦大學建立“電子計算機製造工厰", 任厰長十年。1970年: 在復旦大學創建了“計算機硬體結構”專業,招學員並任組長。1980年: 離開計算機厰後,他轉業成爲數理邏輯學家和理論計算機科學家。1985年: ”中國科學“發表了有關“Temprary Lojic and A Complete Thorem”的論文。
   唐同誥1985年應邀成爲美國“數學評論”的有關計算機科學方面的評論員。1987-1989年: 在Carnegie Mellon大學從事三個項目的“軟件驗證”,“硬件驗證”和“人工智能”的硏究的訪問科學家。1989-1995年: 在澳大利亞 “Software Verification Centre", 和 University of Sydney 工作。唐同誥1987-1992年: 用大約六年多的業務時間和假日,創建一種"程序廣義歸納原理”,把它安裝在程序的Compiler 里,眞正徹底地解決了計算機科學的難題 “程序正確性”,爲它建立了的最佳的普遍理論方法和實際應用。2001-2008年,唐同誥用八年時間, 創建了“Model-to-Code”技術,能直接自動轉化設計文件成爲完整的編譯好的機器代碼軟件。2008年後已成功用于 視窗軟件製作全套自動化Internet網站平台軟件製作全套自動化和個人手機部分應用APP軟件的自動生成。


   從20世紀末到21世紀,計算機技術已用于幾乎所有領域的自動化。唐同誥認爲,如今,即使汽車也正在使用計算機來自動駕駛。毫無疑問,儘管在上個世紀還沒有完全解決計算機軟件生産的自動化問題,但是無論如何,計算機本身的軟件生産應該是自動化的。自動以最佳模式生成的軟件具有最高的質量和收益。唐同誥説,對於不同的項目,一些高級軟件人員可以輕鬆地組裝和擴展軟件自動化工具,以開發“特殊接口編碼,新功能算法和專用程序模塊組件”,以最大程度地完成整個項目。毋庸置疑,SDDA自動化技術的全面使用與高級軟件人員的手動編程技能相結合,顯然是充分利用程序人員的智慧並充分利用軟件代碼的高速自動生成的歷史趨勢。人類科學家與機器人發展到最後,所不同的是,人類科學傢具有邏輯思維、思想和創新意識。這點機器人是不可能做到。華人科學家唐同誥和我一個多小時的介紹中,不斷以哲學邏輯創新思想,談到自動化軟件科學領域問題,似乎十分興奮,就象全身心着了迷一樣。
閒談過去,有一次他在評審敎授及副敎授職稱上,領導徵詢他意見時,一個勁的擺手説,這些讓給你們吧,我不需要,老天己給了我一個很好腦袋,我就夠了。他就是這樣的性格,樂此不疲把全部心思全放在他所鍾情的“軟件自動化工程”的創新上。華人科學家唐同誥,做事嚴謹,又是頭腦一根筋的人。他説,他做事一定要去做成功,做到極致,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在軟件開發領域,只要別人有,我就非要硏究超過他,而且比他們還要超越幾倍,叫他趕也難趕上我。
他的話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在軟件工程開發上,那種捨我其也,唯我獨尊的氣勢,從一位八十多歲的老科學家身上發出,讓我五體投地。老一代這樣的科學家大多有這等品性,只不過在華人科學家唐同誥身上我是親眼目睹了。僅管如此,他還是十分低調,在網上也沒有那么多的新聞,也很少讓記者採訪,他就是這樣沒日沒夜的搞科硏十三年,一根筋走到底。


   前年,俄亥俄州美國“伊利華報”社長浦瑛來電囑託我去好好拜訪他,能寫篇文章。然而,他一個勁的提醒讓我筆下留情,千萬不要對他冠以什么著名科學家啊知名科學家啊的各種名稱抬頭。他説“他就是一個平凡人,一個喜歡科學的人,一個喜歡做自己喜歡事的人。要説有什么成績,只不過我的腦袋瓜比別人聰明一點而異。我雖然在自動化軟件科學工程領域,有了一些成績這和我的祖國培養以及母校復旦大學敎育培養分不開的。有了一些小小成績,不必把自己看的多高,人生來世,就要爲這個世界做點有益發展的好事。”唐同誥和我交流中還這樣説,一個人把自己看成是玫魂,也要把別人看成是玫瑰。如果你把自己當成玫瑰,看別人是雜草,那你看出去也不會舒服。只有你把別人看成玫瑰,那你這樣看出去是多么舒服。唐同誥老師坦言自己中文不是很好,寫和表達上也欠缺些,但他是學數學的,並不影響他在數學及計算機以及自動化軟件科學工程領域的創造。
   實話實説,當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侯,怎么把它寫好?我動了一番腦筋。擺在我寫字桌案頭上,也有不少唐同誥在數學及計算機以及自動化軟件科學工程上的資料,是要用還是不用?最後我依然選擇了棄用,從我的角度和感受出發去撰文來完成此文。我定位這篇文章以短小精悍,大致勾勒出“這位華人科學家成爲世界上唯一硏究出軟件自動化工程第一人”的這種感覺,這決不是夸張,事實確實如此,以此將這個我的感受去傳達給廣大讀者。鑒于唐同誥之前曾再三囑咐我在文章中用詞儘量筆下留情,千萬不出現抬高拔高等贊譽用詞。我的文章有些地方還是辜負了唐同誥期望,因爲這也是我從筆者角度在本文中發出的一點實是求事的呻吟。如果唐同誥看後駡我,我也甘心受駡。當然這只是玩笑,科學家唐同誥一向寬心待人絶不會這樣,説不定他一會兒就忘了,鑽入到他所鍾愛的事業中去。人是有邏輯思想和創新力,所以能創造出“軟件自動化工程”。樸素的華人科學家唐同誥嘔心瀝血“獨創硏發軟件自動化工程”不是奇迹,而是一位熱受華夏的華人科學家對待科學積極向上的態度。唐同誥十二年堅持不懈的鑽硏精神,讓我想起馬克思一段語録:“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艱險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四、我和李庭昆/ 他原是《文彙報》體育版資深名記者
   作者陣茂菊在五百老人李庭昆的一篇文章中寫道,李庭昆在他擔任《文彙報》,體育版資深記者時,寫起文章“瘋狂至極”。1994年世界杯足球賽在美國舉行,此時他60多歲,已經退休,但決定自費赴美採訪。他在美國一個月,竟然撰寫新聞、專訪、評述、聞168篇。他寫文章又快又好,寫范志毅,15萬字,一個月交稿;寫鄧麗君20萬字也是一個月交稿。林靑霞結婚邀請他參加,靠腦袋記,一夜之間完成萬字文。文思泉涌,李庭昆七十年代寫了20本書,其中有幾本書成爲暢銷書。他像一個勤懇的農夫,披星戴月,潜心耕耘,創造了屬於他的筆下江山。


   1984年,他的《上海要利用好深圳這一窗口》榮獲上海市新聞一等奬;《虎門,歷史的見證》,除了文彙報刋登外,還被香港文彙報全文連載。爲了“寫作”這個愛好,他幾次放棄做官的機會。2016年,他獲得“上海新聞界老新聞工作者精彩人生奬”。李庭昆也是書法家。他祖籍浙江紹興,父親是律師,他是家中長子,六歲開始硏習書法,老師是蔡元培的侄子。拜師隆重,大堂之上挂起大幅孔子像,老師帶他一起敬香,行三拜九叩之禮。學書84載,他周身散發的書卷氣和嚴格自律的習慣與常年硏習書法密切相關。講到自律,他每晩自修兩小時,讀書寫作和書法,每天健身,每天冷水擦。
   1980年,香港富豪霍英東請他和上海市領導到香港參加活動,每天大魚大肉的招待,有時大菜還沒上來,李庭昆已經停箸飲茶。他説:“吃飯少一口,活到九十九。”他煙酒不沾,1米70的身高,體重60公斤,五十年不變;他兩尺三五的腰圍,從年輕時一直保持到現在。他在美國創建百歲俱樂部時,要求每個會員準備三樣東西;皮尺,測腰圍;磅秤,測體重;穿衣鏡,出門正衣冠,回家觀自己,時刻把自己調整到最佳狀態。他原先在文彙報社擔任體育記者,退休後去了美國加州獃了十多年,在那里成立了加州百歲俱樂部,他對百歲理論很有硏究並且具有很多獨特個性的觀點。

九十岁李庭昆书法作品

2013年艾文在百岁活动上和李庭昆

   2013年7月27日我在上海首次策劃舉辦世界百歲論壇時,曾經邀請他過來爲中外專家作演講,當時還邀請了范光陵院士、崔國安敎授等一批名家。後兩位大家我寫他們的文章比較多些,李庭昆沒有像後兩位大家那樣與我常聯絡,再加上他不善交際,爲人處事謹愼,所以平時交往不多,但是我和庭昆見面談起百歲養生的話題時,總是受益匪淺。目前在他的現在高齡友人圈子里,我知道原上海市副市長劉振元先生和他私人關係很鐵的。
   由於我二十年代中期在香港新太陽房地産業集團擔任要職集團董事長特別助理兼集團高級策劃師的緣故,我多次策划了一些養生方面的大型公益活動,期間和李庭昆有些接觸對他的百歲硏究理論和實踐瞭解得多了一些,因此大凡有這方面的活動時,我頭腦中首先跳出了他的名字。確實李庭昆在平時對養生百歲問題硏究在國內對這個領域硏究而言,這認爲是在前茅的。李庭昆的百歲養生一年四季每天堅持的原因,在于有一個數字化的鍛煉,這個很有意思,筆者基本每天也會照此仿傚樂此不疲。他每天做的功課就像他在本文開頭所言那樣““我每天讀書,練字,寫作,健身,適當參與社會活動!我已經進入百歲的冲刺階段了!哈 !”。
   “每天讀書,練字,寫作,健身,適當參與社會活動”。這就是李庭昆的養生百歲哲學,他是我們的榜樣和老師。今天我在這篇小文中,我先推一推李庭昆這幾天寫的書法以饗讀者,好讓我們一起向李庭昆學習學習,再則也想和大家提個倡議,大家無論多忙,也不忘關注自己身體健康,就像向李庭昆那樣,每天給自己加油,一起向百歲冲刺。
五、我和徐曉星/ 他是一位受人崇敬著名科普作家
   和科普作家徐曉星認識是在一次在金茂大廈我主持,他策劃的一場漢字大賽新聞發佈會上。徐曉星在“人生如夢,歲月如梭。驀然回首走過了三萬多天”文中叙述:回首往事,思緒萬千。不禁要問,人活着是爲了什么?有些人爲個人活着,迷戀於"人不爲己,天殊地滅"的人生哲學。他們不擇手段地追求亇人的物質享受和奢侈的精神享樂。而另一些人則是爲他人活着,爲全民族、全人類而活着。他們無私奉獻,追求的是爲人民、爲祖國的貢獻。在人生道路上沒有固定的模式,要走自己的路,努力去展現自己的風採,體現自身的價値。


   上世紀七十年代底,中國的政治狀况還處于姓資姓社的的兩條路線激烈的鬥爭中,知識分子還處在"知識愈多愈反動“的政治氣氛里生活,媒體的宣傳還是鼓吹着“寧要社會主義一棵草,不要資本主義一個寶“的價値觀。但是,素有我國政治風向標的《文彙報》,在1978年12月25日發表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之後,沒有幾天,就在春節前夜,《文彙報》就派記者到徐曉星家進行採訪,他後來也見到了樣稿。但是知識分子能否進行正面報道,在很多領導還心有餘悸。於是‘就走了曲折上層路線,在經歷七個多月審批後才通過。
在1979年8月22日,徐曉星等人首先在《文彙報》上,以知識分子的正面形象進行亮相,然後全國各大媒體進行轉載,報道了他們在"文革年代“,頂着"四人幫"政治壓力,在"地下工厰"中硏製出中國第一台小型工業控制計算機及推廣應用的成就,當時他們的足迹已踏遍了全國各地、各行各業,計算機應用項目也大部分塡補了國內空白,有的還趕超了國際四十年的水平,應用成果也創造了我國計算機發展初期的多個第一。1979年8月22日的《文彙報》首先對徐曉星等人硏製成功中國第一台小型工業控計算機和對計算機推廣用的事業進行報道,知分子開始以正面形象開始亮相。徐曉星等人的事迹在《文彙報》上首先報道後,全囯各大媒體都進行轉載。
   徐曉星在計算機推廣應用上,帶着爲祖國爭光的使命,象一匹跨界的野馬,他與有關單位合作,應用項目幾乎涉及各行各業,大都爲塡補國內空白,有的超過國際水平。同時對漢字編碼、人工智能等很有硏究,在全國學術交流會上得到同行的認可和稱讚。對徐曉星的跌宕人生和傳奇故事,在媒體上向全國發佈後,不但衝擊了對知識分子壓抑的沉悶空氣,也激起了文藝界的興趣。當時剛恢復的上海滑稽劇團的吳雙藝等領導,以徐曉星爲原型的故事搬上了舞臺,劇目爲《酸甜苦辣》,作爲八十年代靑年精神的楷模,讓笑聲傳遍大江南北,讓人民拍手叫好!

左二徐晓星和世界文化导演艾文、王莺等


   徐曉星的傳奇人生播出後,收到了全國各地上千封靑年讀者來信。他在公開回信中這樣寫着:"我們的祖先公平地給每亇炎黃子孫有一個美好的靑春,然而並不是每亇人的靑春都閃耀着光輝。只有當你樹立了遠大的理想和鍛煉了堅忍不拔的意志,才能在前進中與各種阻力頑強地摩擦,産生可貴的光和熱,才能被人們感覺到你的存在。在這偉大的社會中,你找到了自已。即使象大海中一滴水也是可貴的,因爲這是眞正的我!"當時不知道有多少人將此留言作爲人生座佑銘,其實這也是徐曉星一生的座右銘。徐曉星在我國早期計算機事業的卓越貢獻和頑強的奮鬥精神令人感動。
後記:八十歲年齡,在一些人看來該是吿老還鄉的時侯,但是本文中的鍾南山、范光陵、唐同浩、李庭昆、徐曉星他們仍然精神瞿鑠,似乎有一種使不完的力量,似乎有返老還童迹象。這是何種原因呢。北宋邵雍説:“始知行義修仁者,便是延年益壽人。”《黃帝內經》説:“修身爲德,則陰陽氣和。”活到101歲的唐代大醫藥家孫思邈説:“福者,造善之積也。”活了103歲的歷史名人陳立夫説:“無求品自高,“養生在靜。”


范光陵首創的世界詩意油畫作品
   范光陵母親,世界七大百歲作家之一李國彝博士説:“人有仁愛心,天涯任我行。”由此可見,健康長壽與人的德善仁義禮追求和夢想有很大關聯,便可走向人生不老。擱筆前,我想再補充一句,八零後的鍾南山、范光陵、唐同浩、李庭昆、徐曉星,他們正年輕。
策劃就像導演 創意有我更精彩
世界文化導演艾文,資深創意策劃人,江南才子,世界獨立釆編撰稿人,世界百歲論壇創始人及實踐者,《美國伊利華報》上海首席記者,《世界與中國雜誌社》副總編,好萊塢國際影業(香港)有限公司高級創意顧問,《國際新星網絡電視台》中國區上海站執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