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匹兹堡及各地消息

 

項有彬“微叙事”: 一個合肥名門望族家庭的命運傳奇

提起項有彬,許多老合肥人對他都很景仰。
   出生於1928年的項有彬是新中國第一代的新聞工作者、《安徽日報》的創辦人之一。他以記者的勤奮、睿智和熱情,撰寫了大量歷史、旅遊、人文作品,僅結集出版就達300多萬字。
項有彬
   “他才思敏捷,頭腦機靈,善於捕捉富有時代痕迹的新聞。”原合肥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鄭鋭對項有彬如此評價。
   項有彬是少有的合肥“土著”——祖上幾代人都是土生土長的合肥人。也許是出于記者的職業秉賦,以及“善於捕捉富有時代痕迹”的特點,項有彬的筆下有許多以個人話語表述的“微叙事”,這些“微叙事”構成了具有重要價値的“個人私史”,展開畫卷,則是一個幾代合肥人在大的歷史背景的命運變換傳奇。


名門望族
   項有彬的母親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她是毛澤東在1952年8月7日親自任命的第一屆安徽省人民政府委員龔維蓉先生。


   龔維蓉是一個名醫,是安徽省立醫院和合肥市婦幼保健院的創辦人之一。
   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能夠受到良好的醫學敎育的人必不會出自于一般尋常家庭。
   往上尋譜,龔維蓉先祖龔鼎孳是明朝的龔大司馬,也是明、清兩朝的禮部尙書,擁有合肥古逍遙津的産業,是合肥延綿數百年的旺族。龔維蓉伯父龔伯衡曾任北洋政府山東省省長,生父龔理庭隨兄在山東當軍法處處長和日照、平度等縣縣長,之後又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三軍總參謀長。在家時龔維蓉是“龔二小姐”。
   1918年,龔維蓉來到山東齊魯醫學院(今山東大學醫學院)學習。1924年畢業後,龔維蓉來到合肥基督醫院,任實習醫生。
   對於這一段的經歷,合肥學者戴健先生説:“龔維蓉早先在濟南學的是德文醫科敎材,但敎會醫院用的是英文。爲了立足,也爲了更好地爲患者服務,她擠出休息時間補習英語,以便于工作和中美同事交流。由於她功底紮實,有敬業精神,又刻苦勤奮,漸升至住院醫師、主治醫師。”

幼兒時的項有彬與母親龔維蓉在一起


   項有彬的父親項以鼎是合肥市肥東縣元疃集大商戶,他與龔維蓉的婚事乃是父母之命,可見家産也算殷實。項以鼎與龔維蓉有兩個兒子,項有彬是老二。但不幸的是項以鼎是在抗戰初期去世,那時龔維蓉當時才37歲。很快,合肥淪陷,合肥基督醫院難以維持,當時的院長美國人柯普仁決定帶外籍人士返國,給中國職員發放了從醫經歷和資格證。
女“二爺”
   基督醫院解散、元疃集老家的房子被燒,丈夫身故,人生的磨難降臨到龔維蓉的頭上。無奈之下,龔維蓉在二兒子項有彬的陪同下去了安徽金寨縣(當年叫立煌縣)。在這里,她把合肥基督醫院的牌子挂了起來。由於龔維蓉是是全科醫生,名氣很大,醫術又高,找她看病的人漸漸地多了起來,手頭也不那么侷促了。
   一位四十來歲上下的女人,做了許多男性無法完成的工作,當媽又當爹,甚至將兩個兒子都培養成了大學生。龔維蓉的兒子們後來稱呼她“二爺”,孫子們後來稱呼她“爹爹”。按現在的話講,就是一個十足的“女漢子”。
   1946年8月,美國人柯普仁回到合肥,繼續擔任基督醫院院長,而在此之前的一年,抗戰一勝利,龔維蓉就已經回來了。1948年12月,國民黨在全國陷于頽勢,柯普仁接美國大使館的通知,要求撤離中國。臨行前,他將合肥基督醫院交給龔維蓉等6人組成的院務委員會全權負責。


   一個月後,合肥解放。基督醫院的名稱改爲“皖北行署直屬醫院”、“安徽省立和平醫院”,也就是今天安徽省立醫院的前身。龔維蓉當時被任命爲副院長兼外科主任。1952年成立安徽省婦幼保健院,龔維蓉調去任副院長,1954年更名合肥市婦幼保健院,龔維蓉繼續擔任副院長。
   在1952年8月,龔維蓉作爲一名醫生和醫院的管理者,被毛澤東親自任命的第一屆安徽省人民政府委員,由此可見龔維蓉當時的影響力,新中國政府對於社會各界人士的團結和重視,也可見一斑。
   “文革”時期,由於家庭出身的問題,60多歲的龔維蓉不能幸免于難,她被停職。除了挨批鬥寫檢查,竟被造反派安排在醫院打掃衛生。
   文革期間的挨批挨斗,並沒有打倒這個“二爺”奶奶。造反派也不能避免生病,而懂醫術的“二爺”,雖然是“反動學術權威”,但治病救人總是必需的。於是,龔維蓉開始帶領醫療隊到安徽長豐縣農村巡迴醫療,吃住均在農村。這時發生了一個奇特的現象:這邊報紙上還在表彰她不顧年老體弱爲農民服務,那邊造反派又勒令她回合肥接受批鬥。
   1979年3月1日,幾經磨難的龔維蓉終于恢復了自由和政治地位,但當時她已經80高齡。多年的身心壓抑和摧殘,終獲平反,龔維蓉無比興奮,但沒想到卻因過度興奮而突患腦中風。1982年秋,龔維蓉離世。
一代報人項有彬
   在母親“二爺”的培養下,1948年,項有彬就讀于南京建國法商院。在革命大趨勢感召下,毅然從國統區奔向解放區,于1949年1月到山東濟南華東大學學習,先後在山東《大衆日報》、華東新聞出版局、《皖北日報》、《安徽日報》工作。
   當年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下,項有彬作爲安徽日報的一名記者,日夜奔波在淮河大堤上,睡工棚、吃山芋飯,先後完成了多篇治淮的重頭報道,受到多次嘉奬。
   1956年,項有彬負責組建安徽日報駐合肥記者站。他拿出創業的精神,全身心地撲在工作崗位,以一天撰寫一篇至兩篇新聞稿産量,及時、迅速、準確地反映正在建設中的合肥市嶄新面貌和成就,受到合肥市委的高度評價和重視,特許列席市委常委會議。
   2016年9月,在項有彬身故五年後,《項有彬文集》出版發行,一些曾與項有彬一起工作過的政界、學界、新聞界、旅遊界的要人紛紛出席發行座談會,認爲文集的出版是安徽省重要的文化資産,也是對項有彬多年工作成果的一種認可與讚許。

《項有彬文集》


   《項有彬文集》分爲《似水年華》、《走遍安徽》、《旅遊行與思》、《歷史的見證》四卷,以他多年來的新聞報道精選、家族回憶録、風景名勝旅遊叢書等合編而成。其中,《似水年華》文風樸實、筆下含情,思想厚重、平淡有奇,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其個人的成長史、呈現了一個家庭的發展史,也從一個角度折射了合肥的變遷歷史,內容里有許多安徽人文歷史演化的精彩記憶,具有很強的史料價値、借鑒意義。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都是帝王將相史,沒有百姓史。項有彬的筆下,以一種“微叙事”的方式,記録了一個家庭和個人的私史,是整個社會群體記憶中一個精彩的篇章。
孫女眼中的爺爺
   在項有彬老先生仙去之後,他的外孫女陳凌曾寫了一篇文章,深情地懷念他的爺爺項有彬:
   家附近有個銀河公園,爺爺常去,當年他的60大壽就是在銀河茶座舉行的,後來改名叫蘭宮,也是爺爺一直愛去的地方,他經常請大家去喝早茶,我想他喜歡那里,因爲他最最開心的時候是在那里度過的。那時候,奶奶還在世,全家三代同堂,子女工作穩定,家庭幸福。爺爺那時很瘦卻很精神很年輕!據我爸説,他58歲的時候,還曾經表演在自行車上倒立給我爸看,並獲得合肥市慢騎自行車第一名!我想如果爺爺在今天一定可以去參加達人秀!爺爺大壽那晩大宴賓朋,大舅當主持司儀,爺爺和奶奶和媽媽載歌載舞,談笑風生,瀟灑倜儻,男人本色盡顯!


項有彬的外孫女陳凌在澳洲的華人圈里很活躍


   也許是幸福的讓老天爺都嫉妒了,就在爺爺60大壽辦完後不久,奶奶因車禍突然逝世,給爺爺很大打擊。爺爺早年喪父,幼年保護守寡的母親奔波于亂世中,在文化大革命時又受到殘酷的批鬥,後來終于可以和奶奶一起共享晩年的清福,兒孫繞膝,舉家團聚,卻又面對喪妻之痛。老天爺太不公平!眞不知道他老人家如何承受得了這么多的磨難?沒想到,爺爺卻唱着 “歲月不知人間多少的憂傷,何不瀟灑走一回!” 又一次站了起來!
   爺爺雷打不動地召集子女每周六家庭聚會,在不足15平米的小客廳里,一家人晩飯後準時趕到,內容不外乎是開心的聊天,交流工作上、生活上、社會上的事,互相關心、打氣,給子女好的建議,有時也會談起何時集體出去品嚐新開的飯館或看看沒看過的世博會,總之激勵所有家庭成員鋭意進取,成爲對得起自己,對得起社會,有長足發展的人。
新的大家庭
  從外孫女陳凌的筆下,你可以看到項有彬是家庭里的旣有權威又慈祥的一個大家長。

項有彬與家人在一起

   這又是一個旺族。項有彬一共有5個子女,三個女兒,兩個兒子,老伴也是個新聞工作者。其中三女項賢峻,繼承了父母項有彬夫婦的接力棒,成爲新一代的媒體人。她是安徽省記者協會副主席,省廣播影視協會副主席,合肥電視台第一任女台長,爲當年全國4名女台長之一,還是中國記協理事。1998年,項賢峻獲首屆安徽省“十佳電視藝術工作者”稱號,2000年被評爲全國廣電系統先進工作者(部級勞模),曾任合肥市廣電局局長、市政府副秘書長。

   項賢峻接過了父母手里的接力棒,成爲新一代杰出的的媒體人

   項有彬在退休之後曾創辦了安徽省旅遊協會,現在也已退休的項賢峻也曾在這個父親創辦的協會發揮余熱,擔任旅遊協會的副會長,安徽省記者協會副主席,省廣播影視協會副主席。
   項有彬的兒子項翔,早年畢業于西南交大,現在澳洲任華廈傳媒集團董事長,全球海外華人傳媒協會主席、世界頭條總裁,因貢獻突出被英國女王授予澳大利亞太平紳士稱號。
   項有彬的外孫女陳凌是項賢峻的女兒,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但她沒有從事傳媒工作,而是在澳大利來從事了房地産行業。
   以項有彬爲軸的上下幾代人,從爲官爲商到爲醫,再到新聞記者,以及晩輩更加豐富多彩的職業經歷,甚至分布于海內外。我們透過這樣的一個家庭的命運轉換,看到的是時代的變遷與發展。
   2011年4月,項有彬走完了生命的最後一程。
    “病重時刻,他躺在病床上,常在昏迷中呼喚:我二爺不在了,沒人管我了……此時的父親患腦梗塞,神志不清,已有很多人不認識了。爲了確定父親的思維情况,我們把奶奶龔維蓉的大照片放到他眼前,問父親:您還認識她嗎?父親説:認識。我們問:是誰啊?父親説:是我二爺。我們那半身不遂的80多歲的父親,臨終前心底最依戀、最想念的還是他心中的母親龔維蓉。”項賢峻回憶説。

項有彬的大家

本文作者罗晓雯与项贤峻在《项有彬文集》出版首发式上合影。在清明时节,作者谨以此文缅怀曾关心其进步成长的项老


羅曉雯/文作者爲合肥電視台主持人、製片人
 

 

 《項有彬文集》:安徽人文歷史上的一段精彩印記

 
在2019中國黃山書會上,有一套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四卷本文集——《項有彬文集》引起了不少讀者的注意。項有彬曾是一名資深的記者。他的這套文集如今已被省市圖書館、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和安徽大學等多家單位收藏。


   項有彬,1928年出生於肥東縣元疃鎮。他先後在山東《大衆日報》、《安徽日報》等單位工作。1956年,項有彬被派往合肥,組建《安徽日報》社駐合肥記者站,以一天撰寫一到兩篇新聞稿的速度,及時、迅速、準確地反映了正在建設中的合肥所取得的各項成就。
   項有彬不僅是新中國第一代新聞記者,同時也是安徽旅遊學的奠基者和開拓者。1985年,在臨近離休之時,他創立了安徽省旅遊學會,主辦了《旅遊生活》雜誌,爲安徽旅遊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臨近古稀之年,項有彬再次提筆,將自己畢生心血集結成冊。三年前,四卷本《項有彬文集》出版。
《項有彬文集》共分《歷史的見證》、《似水年華》、《旅遊行與思》、《走遍安徽》四卷。其中,《歷史的見證》記録了安徽在新中國成立後的發展歷程;《似水年華》講述了作者家族四代人從事新聞事業的傳奇故事;《旅遊行與思》與《走遍安徽》記録了作者遊歷五湖四海的採訪經歷,完成了安徽旅遊學的早期調查。這套文集面世後,在不少讀者心中引起了共鳴。
   儘管項有彬先生已于2011年逝世,但是,這套四卷本《項有彬文集》不僅記録了他奮鬥的一生,更留住了安徽人文歷史上的一段精彩印記。


合肥新聞頻道全媒體出品編輯:NLL
合肥新聞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