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希法尼亞州認證了23
個州級歷史標誌。其中:-Beaver Fall 華工
-匹兹堡華埠
1795 荷蘭東印度公司雇員帶五名華人僕役來賓夕法尼亞州赴任。(陳翰笙-華工出口史料彙編)
1872年,第一批華工從新奧爾良抵達Beaver Fall。
這近兩世紀的風雲際會雖談不上滄海桑田,但匹兹堡經歷了兩次大的工業轉型;兩次大流行病的肆掠,兩次對同一族裔的打壓和排擠。讓我們借着這兩個新的歷史標誌爲指南,去尋找華人來去的踪迹,其中的辛酸喜樂,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啓示。
1872 Beaver Fall 華工記録
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匹兹堡和周邊地區完成從零散的小作坊工業到大型綜合性的製造過程的轉型,機械化和巨額投資也帶來了移民潮。這是個鍍金的時代。尋找生活出路和發展的移民帶動了蓬勃的發展也攪動了勞工和雇主的緊張關係;勞資糾紛此起彼伏。就在這時,華人勞工被動地攪進了賓州西部的發展和衝突之中。
英裔移民Quinn&Mason
可以説是這第一次浪潮中的幸運者。在二十年間他們從一無所有到自己組建公司,並得到賓西資源雄厚的合諧社會團體的投資,成了Beaver
Fall 一段時間內最大的雇主。他們在英國家鄉招聘來了技術工人,Beaver Fall
刀具厰有了300多雇工。河畔巨大的水能轉軸帶動了生産和營利的巨獸,也攪起了勞工謀求更多權益的期望。英裔工人的罷工和述求沒有被工厰的管理者和股東之一的Reeves
先生接受。 Reeves 先生希望另闢蹊徑。
勢力強大的公理會敎長建議工厰尋找工作勤懇工作質量良好且不酗酒的華人合同工。但加州華人對來美國中部發展心存疑慮和畏懼。多方努力後Reeves
總算從新奧爾良帶回了第一批75位勇敢華工。隨後的一年內,255華工也從加州來到地處偏遠的賓州西部。
Mansion house for Chinese labors in Beaver Fall
這些華工的合同是四年,合同內容大致包括:每天工作11小時,日薪 1,每周六天工作,雇主提供住宿,
大米供應以及工作結束後回加州的旅費。同時他們在加州的包工代理商負責將骸骨送歸大洋彼岸的故里。
但他們爲雇主帶來的利益巨大,薪資支出從每月$13000降到$5900。同時他們也成爲該一城的一景,遊客紛至沓來,也給厰主帶着新的生意。
這些堅韌的華工經歷了白人同事的仇視與報復和社會的抵觸與人身攻擊。厰主不得不爲他們聘用了安保,華工也只得執器自衛。
當地的酒吧業主們也加入了對華工打壓,原因很可笑,居然是因爲華工不去酒吧酗酒消費,影響他們的生意。但當一個華工鼓足勇氣去酒吧,試圖和本地人交流,卻被奚落嘲諷,並被扔出酒吧。
媒體也是不遺餘力地爲排擠華工造勢,首先開炮的是Pittsburgh Post。華工末到Beaver Fall
之時,該報的社論區便開始對華工的人格及工作質量做歪曲的報道,鼓動當地工人攻擊華工,並對匹兹堡厰主股東進行恫嚇。
1873年,法官 Henry Hice懇言道華工是“我國穩定,勤勞,有用的居民“,
和諧社會組織承諾將工厰八年的部分利潤回饋該地的宗敎和敎育, 以換取本地人對華工的忍耐。
Beaver Fall
的華工在一起這里短暫的四年後,很多人由包工代理商帶往他鄉。十名華工失去了生命,他們當年存骸的墓地現在“里個”兒童遊樂場,而他們的骸骨己歸故里。
1880 人口普查時,華人己經如浮萍遠飄,此地無痕。但Beaver Fall
留下他們的豐富的記録。市歷史博物館中展出當年華工和翻譯員的照片,當年將華人帶來的人的後代,一個世紀後在電台他們做了專題節目。
華工的工時長,體力消耗也大,並時常受到騷擾和人身攻擊,所幸是厰主不是一個苛酷的人。他提供給勞工住宿的Mansion
House條件不差,並提供了翻譯和房管。有時廣東籍的華工在院子里烤好乳豬後,會用鐵釺舉着送給房管和厰主以示友好。
Dream of Red Camber from 150 years ago
Beaver Fall workers without piggy tails
工作是辛苦的,生活也是枯燥的,但這批華工也有些與衆不同的風格。他們敢開先河爲群體的權益而爭。當一個工頭取消了華工少得可憐的一點娛樂、博彩和鴉片時,這些華工一起走出了工厰以示抗議。
他們也試着加入周圍人的活動。當地人曾報道華工和他們一樣在馬戲團巡演時捧腹大笑,高聲喝彩。一些華工找到一個願意接受他們的長老會敎堂去做禮拜並學習英語。一個在1872年剪了辮子的英俊小生甚至與敎會里一個當地女孩開始了浪漫的邂逅。結局可想而知。英俊小生的故事卻沒有完,在後面匹城故事中他又有一段與衆不同的章節。
Worker at Beaver Fall
Ms. Chow
華人勞工在這里時間短暫,歲月流逝,但他們留給了Beaver Fall
的財富和神秘感。 2019
年歷史博物館在整理藏品時發現了一卷保存完好的宣紙刻版中文書,這是一部150年前印成的紅樓夢,一些角落有些詮釋。不知是何人留下了這部書,是翻譯的太太容顔姣好並又識字的周女士?還是某個有文學修爲的華人勞工
或者就是那個不“安份”的英俊小生 這位英語流利,懂得聖經敎義的年輕人是否也習讀中文的洪篇巨著?我們不知道答案。
150年前的文字在今天依然振聾發聵:
“我們建議那些公民們不要自取其辱。 中國人有權來到這里,如同他們是否來,何時來,在共同達成的合同協議下受雇于何人。。。。“
BeaverArgus, 1873年,3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