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匹兹堡及各地消息

 

匹兹堡資訊:

乘着歌聲的翅膀-On wings of song

作者:Jihong Xu 文字校對:鴻雁,計冠光

  偶然打開的車里的電台,主持人和嘉賓似乎在介紹一本關於創造力的小説,也似乎討論着印度愈演愈烈的疫情,突然一段似曾相識的樂聲飛颺而出,二胡,楊美如和她的音樂夥伴的融合多種音樂文化元素的合奏;樂聲驟然而來,驟然而止…。
    這一年許多人與人的隔絶,這樂聲載着一種共同的期望:相逢,同樂,共享悲歡。美如的音樂給我一些寬慰,也許她的音樂故事能給在文化十字路口的惶惶然人們一些啓迪吧。
    匹兹堡的音樂藝術人和愛好者很多都知道楊美如,大家稱她咪咪,一個留着短髮衣飾自然,溫和且謙順的藝術家。
    美如是建築師。去過ELLSWORTH街的人會注意到一家有着紅色的月洞窗的小店的獨特設計。縣府大樓、共濟會大殿,也有楊女士的筆觸。匹兹堡大學圖書館的閲讀室也展現了她對文化的詮注。美如也是一個藝術家,流傳出來的畫作不多,但Penn Eve.一家藝術館曾有幸展覽過她的作品。更多的匹兹堡人記得她是一個樂者,一個引路人。她在兒童博物館用二胡給孩子們講故事、在各種文化聚會上傳遞東方的文化、尋找並薈萃其他音樂(不論是美國APPALACHIA 的鄉土音樂,或是中西亞古老的旋律)的珠璣,也演繹她天然去雕飾的藝術追求。
    一個在印尼長大的華裔女孩子,只身前往德國求學的建築師,是如何編織多元文化交匯的音樂傳奇?
    有幸在一個孟夏晴好的日子,和伙一起去Chatham Village一個風景獨到的小區拜訪了楊女士,在她小巧精緻的小院的緑蔭下聽她講音樂的故事。


1.故鄉是他鄉的童年音樂
    楊美如生長在印尼蘇門答臘的一個叫棉蘭的城市里。那是排華最嚴重的年代,但她的父母卻冒着莫大的風險爲自己的孩子們保留中國文化和音樂的根。
    楊爸爸祖藉福建龍岩,龍岩的山水人情使他引以爲傲(爲此,她的臉上流露出眷戀的微笑),説起龍岩咪咪有非常美好的感念。
    楊爸爸常常拉二胡自娛自樂,有一天,他問十歲的美如是否想學?美如點點頭。父親首先帶她去少年民族樂隊打鈴學看總譜並學節奏。隨後,楊爸爸給了美如一大驚喜。
     蘇門答臘和Java的福建籍華人很多從事商業,很多經商有成。楊爸爸和他的龍岩同鄉會朋友們給孩子們從中國買來的一個完整的民樂團的樂器。人們們又集資買下了幾幢相連的建築,打通樓層,二樓三樓做文化課和音樂敎室。請來的老師上課時,父親們在一樓喝着龍岩産的高山茶,母親們忙着照顧孩子們。然後,少年民族樂隊開始去了各個城市社區演出。
    很歡樂,但短暫。1965 年印尼啓動了更嚴厲的排華禁令:中文及各種方言被禁,中文學校的建築也被政府徵用。對華人的迫害也愈演愈烈。美如在忐忑驚惶中長大。每逢街上有騷動,大人立刻將們關上,孩子們有時掀開窗簾一角,戰戰兢兢地看着外面的紛亂。
    在此情况下,棉蘭華人也不放棄他們傳統文化敎育。幾個家庭將孩子們集中在某一家,學習中文,歷史和地理。民族音樂在高壓中消失了。美如也開始學習了小提琴和手風琴,直到高中畢業。
    最後的高中生活,令美如深切地體會了人與人的隔閡與岐視。印尼和華人學生不交流,更談不上同學友誼。這壓抑的環境讓美如有了一個願望:尋找一個不用害怕排斥,可以自由學習,自由生活的空間。父母對敎育的執着和美如自己在學業上的努力又給了美如追求願望的能力。
    美如的姐妹和一些朋友離開了父母,回到了中國。而美如在高中畢業那一年,用了八個月的時間學好的德語,並經高中同學幫忙,申請了的德國的大學。


2.靑春燦爛的歐游求學
    18歲的美如離開了印尼,只身前往當時的西德。在以後的十二年里,美如在Mainz完成了Jonannes Gutenberg University 預科,並得到校長的推薦去一家建築設計事務所做學徒,然後考入了斯圖加特大學建築系。她也第一次在葡萄園和洗衣厰打工,自給自足,開始了艱苦但自由的學習與遊歷。
    美如談到了選擇建築學的最終原因:
"我到事務所的第一天便喜歡上這項工作,那些圖那些模型。這正是我想做的工作"?
    歐洲是建築學子的天堂,也是體驗音樂人文的佳境。德國大學對異國學生很友好,只要考得上,都免費上大學。但在印尼的家庭的收入畢竟不及德國最基本的消費水平。楊美如學會了自立。她用"幸福"描述在德國的第一份工作:
    "德國九月常常是陰雨綿綿,也開始冷了。園主開了車將我們接到萄萄園去剪葡萄。中午園主也爲我們準備了家常的食品。很開心的,雖然很累。但是葡萄的季節只有那么幾星期...."?
    "拿薪水之後,我們不停地向他們致謝。對我來説,那是很豐厚的報酬,我不停地謝謝他們,老闆説'謝什么,這是你自己的汗水。'當時的感覺好幸福。"
    用自己掙來的薪水,在緊張的學習之餘開始了歐游,如哥德詩中所説:"東方的美樹來到我的花園"。
    談到歐游的體驗,美如感嘅萬千:"你去一個國家,看到他們的建築,去博物館看他們的文化,旅途中自然地吸收了很多的東西。這些對我設計和音樂的理念都影響很大"
    看和聽是種體驗,更深層的是人與人的直接交流。在斯圖加特,她結交了很多朋友。
    楊美如認識了她未來的丈夫,一個學機械工程的越南裔美國人;十年後隨先生來到了匹兹堡。
    美如跟一個秘魯學生和一個土耳其的女孩被稱爲三姊妹花。她們一起出行,互相學習彼此的文化。這些朋友向她開啓歐洲以外的歷史人文的大門。
    美如説:"曾經我對很多一些印尼主流的宗敎很害怕。但這些朋友讓我看到了穆斯林人的平和的一面。我也開始習慣並喜歡上了土耳其和阿拉伯的音樂。"
    在學習之餘交流時,美如經常用手風琴和小提琴與朋友們合作。一些朋友知道美如會拉二胡,便鼓勵她她重提二胡,爲他們的音樂活動添一些東方文化的韻味。美如遺憾地説:"可是我沒有琴"。
    楊爸爸聽説了此事,馬上托美如的姐姐在香港買了一把二胡,讓一位每年到中國旅遊的德國朋友手提帶回德國。
    "我的技術很生疏,但音樂似乎就這么從弦上響起。二胡,這最接近人聲的弦音也就這樣進入了在德國的大學。"
3. 編織建築中的文化交匯
    1985 年,美如跟隨在DOE 工作的先生來到了美國。在這里,美如必須適應新的語言,建築和工作環境,生活的軸心隨着孩子的出生而改變。音樂又一次暫時離開身邊。
    在這一階段,美如將所有的精力投入她追求的建築藝術中的和諧的美,並建立了自己獨特的設計風格和理念:眞正地去聆聽客戶的聲音、整合他們的靈感,從而在設計中表現來。
    美如在匹兹堡最初的工作是大型建築的設計。1997年自己建立了建築事務所。
    在一個本地藝術家的採訪節目上,美如説到:
    "我喜歡靜靜地坐在老建築物前,聽着他們的聲音,他們似乎在吿訴我最初的建築師會希望我如果改建"。
    “一遍又一遍的畫稿,這過程的痛苦是値得的。最自然的結果會顯現出來,就像禪修的過程一樣。”
    很多建築師執着于自己的風格,但美如卻是在"客戶的聲音中尋找一種共同點,然後整合自己和客戶的靈感,信手而成"。
    1997年,楊美如建立了獨立的建築事務所MJL Architects,以接小項目爲主。這段時間,她的東方文化的浸潤,歐美建築的敎育訓練,以及多年來對多元文化的體驗與理解開始更好地整合,同時她也更加關注用自然建築材料來表達對自然環境和歷史的尊重。


    美如的作品很多,這里我想介紹兩件:
    爲匹兹堡的像徵設計的河鳥,“幕啓幕落”飛天舞臺。
    河鳥的設計概念以匹茨堡的雙河交匯岸芷芳州爲自然背景(河中的駁船爲基台),應用光能和新材料建造振翅欲飛的巨鳥以弘揚環境保護與發展。
飛天舞臺借用了中國古老神話,嫦娥懷抱玉兔飛天奔月的故事。舞臺設計在一個“圓”字:幕啓從圓形月洞門或兔穴洞口的概念出發,結合西方童話愛麗絲的夢游仙境的魔幻場景,從那個如圓鏡的洞穴中進入仙境,又從這個神奇的洞中羽化。中西神話完美的結合,也恰應了莊子的“無始無終”,或楞嚴經中的:“從無始來“的概念。舞臺實體建築象半把小提琴,入台口的圓門兩邊的結構可做樂器,台幕用鋼線挂鈴,台頂蓋有孔雀羽毛。這個設計體現了美如對音樂藝術的執着的追求和世界一體的思想。
    這個實體舞臺己被競標贏走。美如仍有一個願望,希望這舞臺的設計能再建在公共場所爲匹兹堡人所用。


    居家辦公,漸漸長大的女兒也在學校爲各項活動和課業忙碌,美如有機會回到音樂的世界,進入一個自我提高的苦練的階段。
4. 音樂是世界的語言,音樂的情感泛世相通
    楊美如曾在匹兹堡中文學校敎孩子們二胡和其他民族樂器,演出和創作的機會不多。有一天,她在廣播里聽到了一段二胡協奏曲。她音樂的渴望與靈感頓如泉涌。不久,她托一個學生的家長在中國買了一把音色較好的胡琴,開始“下海”。


    在這過程中,遇到的一個對她音樂事業很關鍵的人:二胡演奏家韓華奇。韓女士曾多次指導美如技巧和並交流音樂體會。在一次演出中,韓女士鼓勵美如走到前台和其他音樂大師一起演奏。美如緊張忐忑,但走到台前的美如給了聽衆美好的驚喜。多年的苦練與音樂素養讓美如帶着情感的弦音繞梁。
    演出堅定了美如探索音樂世界的決心。
    在20多年中嘗試多種合作交流的平台和渠道。每一次合作都給了她新的啓示和靈感。
    “音樂是直接的,音樂人的合作,沒有語言的障礙,也沒有國界,因爲音樂就是語言。二胡如人聲,但旋律和情感也是相通的。"
    楊美如的音樂世界一如她的藝術理念,融合各種音樂的原素,用音樂做爲一種對話的語言。
    "我曾和馬里來的音樂家一起演出。馬里人説我的二胡拉的是他們家鄉的曲子。很自然的我們就可以合奏。"
    多少次楊美如在演出中遇到不懂英文的樂手,也許是羅馬尼亞人,也許是阿爾巴尼亞人,但曲終時,大家都是兄弟姐妹。
    我曾親聆了一場美如組織合作的音樂盛筵:兩個古老文明對話:波斯楊琴和中國楊琴。同源的樂器千年前分別于歧路。那天不同的定弦不同的調音,但沒有嘔啞嘈雜的混亂,而是大弦嘈嘈,小弦切切,錯雜有度的和諧的對話。
    不管是在圖書館,或在佳節聚會,或藝術節融合音樂的盛宴,楊美如和她的音樂夥伴們給我們帶來的是音樂人和聽衆的互動和共鳴。
這里給大家介紹經常性的組合:
AppalAsia
    我曾是這三重奏組合的熱情的粉絲,有幸分享這個組合的美妙音樂。楊美如的二胡和中胡、紐約爵士出身Jeff Berman 的美式楊琴、鄉村音樂家Sue Power 的banjo等,是AppalanAsia的支柱。


    樂隊始于美如和潔夫在一場文化節的偶遇和在朋友家庭音樂會的邂逅。美如敎杰夫中國曲子,也嘗試給杰夫配器伴奏。一年後,蘇珊帶着banjo加入了他們。三種樂器源于三大洲: banjo,非洲,雖然多用與美國鄉村音樂;二胡,千年前有亞洲北部莽原的胡人而來;Lap Dulcimer,歐洲;彙聚在美國。杰夫和美如都寫曲子,各自有自己的風格。這看似矛盾的組合卻完美地用一首又一首的曲子將聽衆帶入酣暢淋灕的音樂的對話,時而似是在江南小鎮的小橋上,一個遠途的楊琴的問話,回答的是醇厚的二胡的弦音;時而是美國山區的banjo(斑雀)的金屬質感的感嘅,帶來其他樂器其他元素的共鳴。聽衆有時不由自主地以桌爲鼓加入這場對話。在AppalAsia演奏中,三個來自亞非歐的樂器在美洲成了一家人。
HarmoniZing
    這非盈利機構由美如在10多年前創立。立足點在于培養跨國界的音樂及其他文化。在這個框架下,美如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1.爲匹兹堡介紹非西方古典音樂的國際巨擘。
    楊美如經費不多,但她爲我們帶來了好萊塢的二胡演奏家韓華奇,一位二胡的拓荒者;閔小芬,用琵琶演繹的爵士樂;陳濤,我們幸運的聹略了中國管樂器多彩的情感的表達。寒梅,本地的音樂人和愛好者第一次認識了古箏這古老的樂器跨越時空的音樂感染力,更對多才多藝的雨葦的樂器收藏而嘆爲觀止。 CAPA學生和一些幸運的年輕人更是有機會在masterclass上受敎于諸位大師。
    2.培養匹茨堡本地的民間音樂人才,爲他們提供進入世界舞臺的跳板。楊美如可以説是一些音樂人的引路人和孩子們的音樂啓蒙導師。美如曾和吳燕來等本地藝術家帶學生多次去各個學校普及中國音樂和舞蹈。她每年也會帶上個匹兹堡的新人去兒童博物館用音樂講東方的故事,將他們推薦給音樂廣播節目,爲他們創造演出,甚至與大師合作的機會。很多時候,美如在樂聲奏起時,帶着她特有的溫和的微笑隱于幕後。
    3.組織本地跨樂種界限的樂隊:這是一個艱難的任務。從國外來的非古典音樂的人太少,過客匆匆,美如總是試圖讓這些過客在匹兹堡留下他們的音樂和與之俱來的情感。在不同的時間段美如曾與伊朗,南美,中亞等地音樂訪客互動。
    努力的成果終于有鳳來儀,琵琶演奏家楊瑾定居在匹茨堡,她爲美如的音樂故事添了一筆重彩。各種經典的器樂搭配給我們華人帶來了故鄉悠久的文化底藴。


    西班牙古典吉他藝術家TOM LOZANO 帶來了和二胡一樣古老的樂器:hurdy gurdy。二胡與HURDYGURDY的二千年龍鳳組合將我們從中世紀市場的喧囂,北方莽原的馬嘶風嘯,一路帶到今天環球電子市場有聲卻似無的紛雜,卻又不斷地回復到自然的和諧與平衡。千年歷史在兩個有着千年歷史的的樂器的對話中相泯一笑,回歸人類古老又現代的人性的光輝。
    5. 給孩子們的話
    美如給我們帶來了音樂的快樂和享受,同時她自己的世界也愈漸豐富。
    美如去了世界各地,很多時候是去演出和交流。她曾和馬友友的絲路樂團和其他大師同台演出。在她多次的演出和即興創作中中她更加體會了音樂的情感,一種超出了人與人的界限的情感。同時在音樂和建築世界里她都體會到文化的多元性,歷史的慣性。她在不同文化的浪潮的彼此衝擊和融合中,尋找着人文的共性,並以傳播這些共性爲己任。
    有着這種概念,美如的音樂有了靈魂:
   "打禪即音樂,演奏時的空靈如坐禪一般"。
    美如向往旅行,"旅行的時間很長,旅途亦長"。
    旅行是一個藝術家尋找新的靈感和創造力的過程。旅行歸家,美如有時帶回了新的音樂,有時帶回了滿滿的素描本。
    終于有一天她開始用畫筆來留下另外一些記憶:一本記念女兒成長的畫書,一本建築師的遊記小扎。這只是又一個起點。美如會一如旣往地給我們帶來人文的驚喜。
    不覺己是日暮時分,訪客和美如二胡輕唱的合作也盡興盡致。我不由得想請美如給在這文化衝突激化時候的孩子們的説幾句話。
    "保有好奇心。長大後出去,找機會去巡弋別的文化,和不同文化、宗敎背景的人溝通交朋友。"
    她正是這樣做的。
    我的心靈被這樣的一場採訪洗禮,美如,如淡紅的梧桐花,伸出手觸摸不到艷麗的花瓣,但是卻有不願被無情的歲月擺布的傲氣的堅強,足以與周圍的一切媲美;美如,如月夜里中的一盞燈,無言又沉默地爲每一個深夜回家的路人照亮了歸途的方向,從不傾訴黑夜里的孤獨;美如,如春天的雨,愜意的揮灑,梳柳潤花,用她的筆觸和愛心勾勒着春雨潤物細無聲,默默無聞地敎會我們做人的眞諦。
    採訪後許多日,美如的每一句話時而悅耳像叮咚的山泉,沁潤着我的心,時而又像激越奔騰的江流,震撼着我的心;而美如,卻一直如生活中的人群中的一員,平平凡凡卻實實在在地激勵着同代和後代人。
   感謝美如分享人生的體驗和故事。
(202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