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匹兹堡及各地消息

 

孟慶利:不求名利,尙“德”一字只爲國運昌

 
   孟慶利,中國亞聖(孟子)第七十三代宗孫,現任中共中央直屬機關書畫協會副主席、中華文明復興促進會常務副會長、中國大風堂藝術硏究院院長、中國新聞出版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大學客座敎授和硏究員。他擅長書法、篆刻,師從著名工筆畫大師兪致貞、劉力上,是張大千大風堂再傳弟子,其作品多次在國內大賽中獲奬。
   孟慶利老先生稱得上是一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使者,在對外交往中,他的作品多次作爲禮品贈送外國友人,曾爲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八十一壽誕書“壽”字書法,被薩翁作爲國禮收藏;在國內,他首倡將習近平主席講話中的“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作爲國訓,並力促“習近平用典”全國靑少年書法大展在全國範圍內落地生根。


   孟老對中華傳統文化有着自己獨到的見解,他硏究孔孟之道二十餘年,先後出版了《孔孟文化精髓理念“中華十二道”》並用他獨有的漢隸體書寫了《弟子規》。在他看來,中華傳統文化核心就是有着千百年歷史的儒家之道,這是國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血脈,有了它,才得以強健體魄、文明精神。也正是緣于這種血脈關係,中國人歷來重視“德”之修養,從孔子提出的“禮義仁智信、溫良恭儉讓”“禮義廉耻、忠孝節義”,到毛澤東強調的“禮義廉耻,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之不國”以及對張思德“平凡”“純粹”“高尙”“有益於人民”的評價,這些都是中華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的體現。


   不僅如此,孟老對當今的社會現象也有其細緻入微的觀察。他認爲,當前一些社會亂象的成因正是緣于傳統文化和信任感的缺失。在多元文化彙集的時代,年輕人尤其是正在成長中的孩子們,亟需要做的幾件事就是:繼承傳統文化,認同主流文化,去西方化和吸收現代文化。
   2013年11月26日,國家主席到山東歷史文化名城曲阜考察,他參觀孔府和孔子硏究院後,與有關專家學者進行了座談。聽到這場座談會的內容,孟老腦海中首先反映出的是孔子在《論語》中的一句話:“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而以多年對傳統文化的修習和對當下社會現象的觀察,他敏鋭地捕捉到座談會內容的核心所在,那就是“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他感嘅道:“孔子的這句話在我心里留下了很深的烙印,習主席在曲阜的那段講話與孔子的話非常吻合,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眞的是非常深刻,40分鐘的座談,對弘揚傳統文化的意義、下一步怎么抓講得很透徹,其中‘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是最値得弘揚的核心和亮點,稱之爲‘國訓’並不爲過。”
   作爲中華文明復興促進會常務會長,當意識到“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這句話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的高度提煉時,孟老覺得這件事僅僅他自己理解是很不夠的,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對這句話有更深刻的理解,他要把傳播中華傳統文化作爲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項使命。
   從那時起,孟老就開始爲把“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作爲國訓而奔走呼號,從2014年3月,相關提案作爲意見和建議被轉到了中宣部和敎育部到目前該提法受到各級領導、各大媒體和大衆的廣泛關注,他對其間歷經的事情歷歷在目、如數家珍……


   行勝于言。2015年2月,當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發行《習近平用典》一書時,孟老感覺這是一個他能以實際行動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契機:“習近平主席從傳統文化里總結、引用、硏究、學習治理國家的理念,這本書的出版發行對靑少年學習傳統文化非常有用。”幾十年的書法修習和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硏究讓孟老産生了一個想法:舉辦“習近平用典”全國靑少年書法大展,增強靑少年一代的民族認同感和使命感!
   一呼百應。當孟老把他這個想法講出來時,很快得到了各方的支持和積極響應。許多重要人物爲大展題詞,人民網、央視網、中國網相繼報道了大展新聞發佈會的消息……
同時,孟慶利主任寄語靑少年:
   參加“習近平用典”全國靑少年書法大展比賽孩子們,我們的國家是一個地大物博、有着悠久傳統文化的可愛國度,現在正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希望你們從小就有一顆愛國之心,熱愛我們的民族,熱愛我們的國家,在多看我們的優勢的同時努力學好本領,爲我們國家在更多方面的長足發展貢獻你們的一份力量!

世界文化導演艾文,資深創意策劃人,江南才子,世界獨立撰稿人,《伊利華報》上海首席記者,《世界與中國雜誌》副總編,好萊塢國際影業(香港)有限公司高級創意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