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邀請了著名旅德音樂家吳巍前來演奏,他是活躍於當今國際樂壇首屈一指的現代派笙演奏家,國笙演奏家。這是疫情後在藝術博物館首次舉辦現場音樂會,就像Thomas
M. Welsh(Director of Performing
Arts)對我説的:吳巍是最棒的,他四年前就準備邀請他,因爲疫情的發生拖延至今,吳巍終于與我們見面了。
吳巍是星期二到克利夫蘭,與克利夫蘭交響樂團合作演奏,Thomas表示:吳巍是一位非常難得的音樂人才,他的音樂演奏是一流的,吳巍態度認眞,來克利夫蘭後除了排練哪里都沒有去,而當晩演出後,第二天一早就回德國柏林了。
我不是那么懂笙,當晩吳巍的演出非常精彩,第一個節目演奏時,音樂發出的磁場頻率好高,我很快進入冥想狀態,還有吳巍的肢體語言就像在跳舞。
吳巍這是第二次來克利夫蘭,上次是十年前和琵琶演奏家楊維老師,mutil instrumentalist
汪洪老師等合作,那年他得知克利夫蘭還有一個中國民樂團,説:中國民族樂團的David老師多才多藝,樂團做得很棒,他也非常感謝有那么多中國人來欣賞這場音樂會,他還表示:遇見龍的傳人,華夏兄弟姐妹,讓他在Cleveland倍感親切,感謝大家的支持。他還感恩這次演出得到博物館對中國音樂文化的巨大支持,特別邀請Cleveland交響樂團最棒的音樂家一起合作。傳播和發展中國音樂是文藝工作者的基本職責,希望音樂能消除不同文化的偏見,讓世界對中國有更多正面認識。
|
三十七簧笙的誕生背景:
笙的歷史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殷代,但它的搆造特點使其存在音域、轉調、指法和有限空間方面的相互制約。爲解決這一矛盾中國先輩一直沒有停止過追求。
吳巍首先感謝他在笙藝術生涯離,第一離不開他的三位恩師:翁鎮發敎授、徐超銘敎授、牟善平敎授,他們敎學嚴謹,無論在演奏藝術,敎學硏究,作品創作,樂器硏發等方面都已達到藝術巔峰。他們在專業上相互切磋,爲古老的中國笙能在21世紀走上世界舞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吳巍用他一生去珍惜,學習,體會,解讀,傳播。
吳巍1993
年考入上海民族樂團擔任笙獨奏及合奏演員。他能有機會和敬仰的藝術家如閔惠芬,兪遜發,龔一,顧冠仁,周龍,李玉祥,馬仁里等老師近距離工作學習,給予了他對音樂和人生的認識。當時樂團一年演出300多場次,但演出的節目卻很有限。作爲70年代出生的民樂工作者,37簧笙以她展新的面貌爲我們這個時代的演奏家作曲家們提出了更多的挑戰和要求。民族音樂該如何發展?這件美麗古老有新生的樂器又該如何發展?
歐洲的求學尋音之路給吳巍打開了大門,那是1992年北京舉辦的國際爵士節的成功,讓吳巍走上德國求學探索的道路。1995年他獲得德國政府最高文化交流奬學金“DAAD”奬學金就讀于德國柏林漢斯·艾斯樂音樂學院,目標就是發展37簧笙。在深造爵士鋼琴專業的同時又學習用笙演奏爵士樂及即興演奏,受業于魯爾夫·茨爾克敎授Prof.
Rolf Zielke。1998至2000年又榮獲德國弗里德里希· 瑙曼奬學金(FNS)。
柏林是雲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藝術家,各種藝術形式都有它自由發展的空間。自1995年吳巍一邊在柏林音樂學院學習,一邊接觸各音樂領域的項目,如:爵士音樂,即興音樂,古典音樂,巴洛克音樂,極簡音樂,現代音樂,電子音樂,各國民間音樂等;
並且在文學,繪畫,舞蹈,歌劇,建築,哲學,醫學,自然科學,天文,數學等不同科學藝術領域進行跨界思索,從不同角度去認識音樂,理解音樂,思維得到很大的拓寬,可以放開思維去學習,去思考,去實踐。
吳巍找到他的世界音樂舞臺,他在學習世界各國民間音樂期間,吳巍積極開發與不同民族音樂合作的項目:如印度音樂,蒙古音樂,非洲音樂,巴爾干音樂,愛爾蘭音樂,蘇格蘭音樂,土耳其音樂,日本音樂,朝鮮音樂,保加利亞音樂,匈牙利音樂,希臘音樂,捷克音樂,波蘭音樂,俄羅斯音樂等。與各國杰出的民族音樂家的合作讓他得到很多寶貴收穫。在借鑒學習其他音樂文化精粹,發展中國民族音樂優秀傳統的同時,
吳巍更加珍惜中國民族音樂的獨到之美。
1996年,吳巍創建的“兆”樂團獲得“柏林世界音樂比賽-音樂生命”的首奬;2002年創建的笙與打擊樂二重奏組(吳巍與Uli
Moritz)再次奪得該大賽的首奬;2004年榮獲由德國世界音樂家協會頒發的德國世界音樂最高奬項“全球音樂之根大奬”(Global
Roots Award ),以表彰吳巍爲中國音樂成功融入不同音樂領域做出的貢獻。 笙與口弦二重奏組-吳巍與王利(CD專輯由法國Harmonia
Mundi 唱片公司出版,屬於法國巴黎世界音樂文化經濟公司Zaman Production
簽約項目),曾在美國紐約林肯中心音樂節,德國拜維州古典音樂節,維也納爵士節,法國巴黎世界音樂節等著名音樂節成功展演。
吳巍對自己的要求和進取心蒸蒸日上,他知道二十一世紀是高科技的數字化時代。結合當今世界音樂發展的高科技,去嘗試打開笙與電子音樂之間的發展空間,建立笙與數字化電子音樂之間的硏究課題。吳巍早在2010年,他就與法國國家電
台GRM電子音樂中心及作曲家Helene Marie Bernard
合作,完成第一首37簧笙與48個音箱作品-“喚鳳“。通過對37簧笙大量的前期聲響實驗,録音室的採樣,對聲源震動頻率的分析及處理,笙自然眞聲與經過電子處理48聲軌聲響之間的融合,分離,對抗、再生,聲音方位變換、移動、模擬,
最後將這些聲音編成樂曲。此曲在法國國家廣播電台的音樂廳成功上演,並在波蘭克拉考cracow電子音樂節和德國丹姆斯達現代音樂節上取得巨大成功。此項目的成功意味着笙進入
elector acoustic music的電子音樂世界,實現了世界第一首笙與電子揚聲器樂團的協奏曲。
吳巍實現現代高端電子樂與民族樂器笙的人性化語言對接和交流,另一方面古老笙藉助高科技擴充發展了其表現力,使其聲響更具有交響化,時空化,科技化,數字化,音樂更加理性化,抽象化,國際化。
吳巍他是一位演奏家更是一位創新改變讓笙進入一個新的時代。他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他感謝這次克利夫蘭演出能得到博物館對中國音樂文化的巨大支持。特別邀請Cleveland交響樂團最棒的音樂家一起合作。傳播和發展中國音樂是文藝工作者的基本職責,希望音樂能消除不同文化的偏見,讓藝術更加豐富多彩人們的生活。
|